本刊綜合

4月8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試營業,成為北京首家真正意義上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書店。
無獨有偶,近日北京另一家民營24小時書店開業也進入了倒計時——1200平方米的“博書屋”正在進行最后裝修,計劃于6月底正式亮相。
而在5月18日,杭州首家24小時書店——新華書店和一家民營企業投資建立的“悅覽樹”投入使用,杭州愛書人也有了自己的“深夜書房”。
浮躁時代的沉靜力量
24小時書店一出現就收到了“書蟲”們的一片“喊贊”,也引來社會各方的密切關注。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致信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稱贊24小時書店“很有創意,是對‘全民閱讀的生動踐行,喻示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仍需一種內在的定力和沉靜的品格”。
“我三次到臺灣,每一次都會光頤臺北的誠品書店,那里是臺北的文化坐標。”三聯書店的總經理樊希安坦承,開24小時書店的靈感正是源于臺北著名的24小時書店——誠品書店。在樊希安看來,為公眾打造晚間閱讀的場所發揮公共效用是無比重要的任務。
籌建“博書屋”的北京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黎明也表示:“書店營業后,將在夜間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如夜間劇場、音樂欣賞,滿足讀者夜間消費需要。”“博書屋”并非簡單的24小時書店,而是一個文化綜合體一有圖書、咖啡館、小劇場,也有數字閱讀區、兒童閱讀區。
未來的發展尚需觀望
在傳統書店受網絡平臺猛烈沖擊背景下,三聯韜奮書店的夢想是實現自負盈虧。
據悉,三聯韜奮書店試營業一個月內,書店總營收225萬元,其中夜場銷售82萬元,平均每晚2.73萬元。五一節之后,銷售開始有些下降,回落到一個正常的平穩狀態,大概每晚1萬至2萬元。
三聯韜奮書店店面屬于三聯書店出版社,因此不需付租金。但開店第一年,書店支付的投資仍然較高,“場地、空調、書架的更換等支出,今年需要200萬元資金,其中國家拿100萬元,我們自己出100萬元。”樊希安說,“第二年100萬元(就夠),即使國家不再支持,我們通過盈利能夠做到自負盈虧,但這個前提是,場地是我們自己的,沒有房租,這給我們提供了便利,公益性就體現在這個地方。”
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忠義表示,試水“24小時”是傳統書業在尋求自救之路。但業內人士認為,“24小時”難成書店救命稻草。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坦言,三聯24小時運行后僅人力成本每年將增加100萬元。如果不能找到盈利模式,24小時書店很有可能陷入虧損。
“24小時書店違背消費和生活習慣,不具備推廣的價值。”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坦言他不看好24小時書店,“除教輔書外,圖書零售逐年下滑,房租、人力成本升高,實體書店的銷售市場又被電商大幅擠壓,24小時沒有創造新的需求,實體書店不能指著這個概念‘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