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鋼鼓,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下稱特多),它被稱為20世紀人類所發明的唯一的樂器品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鋼鼓的誕生有一段辛酸史,也是特多人民尋求獨立與發展的艱難歷程的寫照。當年占領特多的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販來大量黑奴,黑奴們隨身帶來了非洲鼓文化。而殖民者害怕黑奴擊鼓為號,串聯起來鬧事反抗,于1783年宣布擊鼓為非法。
激昂的非洲鼓音就此沉默,傳遞歡樂的節奏卻不能沒有。黑奴們先是以特多盛產的竹子截竿代鼓,而這樣簡陋的樂器也被殖民當局視作兇器而取締,此后,特多首都西班牙港萊文提爾區的年輕人敲起了被廢棄的汽油桶,抒發他們對自由與音樂的渴望,也拉開了鋼鼓樂發展的序幕。
最初的汽油桶上只能敲出節奏,沒有旋律,嚴格地說還不是音樂。1948年55加侖汽油桶的出現,最終促成了鋼鼓樂的發展。特多人不斷實踐,把油桶底敲打成凹面,再在上面敲出若干面積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凸起區塊,用小錘敲打凸塊正中,成就了高低音階,又把汽油桶身切割成不同長度,分別演奏低音、中音和高音。近年來鋼鼓的材質早已升級為新型金屬材料,與傳統鋼鼓不可同日而語,但仍保留了汽油桶的外在形式。新一代鋼鼓有管弦樂器的音效,可以演奏優美的古典樂和流行樂。當然最擅長的還是演奏激越、動感的加勒比樂曲。特別是每年的狂歡節游行,鋼鼓樂和狂歡節奔放的舞蹈堪稱絕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鋼鼓成為特多的國粹和特多人的驕傲。1992年特多政府正式宣布鋼鼓為特多國樂,組建了國家鋼鼓樂團,此后又成立了鋼鼓學院?,F如今,鋼鼓不僅成為了加勒比文化的一張“名片”,更成了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盛大的儀式和慶典,由幾十甚至上百名鼓手組成的樂隊會用鋼鼓演奏國歌;而在狂歡節上,黑人鼓手穿上色彩斑斕的沙灘服和人字拖鞋,手舞足蹈地演奏節奏歡快的加勒比民樂,與島民們熱情奔放的舞蹈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