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你讓別人看見,你才能看見別人,大家都同處于一樣的生活,愛恨欲望都無不同。”央視著名記者柴靜在《看見》一書中,與讀者分享她進入央視十年來最真誠的人生經(jīng)驗。書中展示了她樸素、客觀、敏銳、善感的一面,還有靈魂深處的正義與良知。
《看見》這本書不同于一般名人出書。它是紀(jì)實,也是文學(xué),是個人傳記,也是社會變遷的備忘。十年之間,非典、兩會、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幾乎在每個重大事件現(xiàn)場,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而這十年,也是柴靜從湖南來到北京,從默默無聞到廣為人知的十年。于她而言,十年記者生涯,并沒有刻意選擇標(biāo)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只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在書中,柴靜寫下了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她希望能夠一直看見新聞當(dāng)中的人,不論外在如何,都不把“人”這個字拱手讓出。
柴靜在書中從不逃避自己的軟弱、失敗。她回憶了第一次采訪時的潰敗,倉皇逃跑,甚至連采訪本都忘了拿。寫了剛進《時空連線》欄目組連話都不會說、字都不會寫的黑暗時期,2006年采訪“兩會”的不適應(yīng),也寫了對故鄉(xiāng)山西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惡化之間的無奈。柴靜說,很多時候,采訪對象正是因為她的弱點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訪問。比如盧安克,比如虐貓事件的拍攝者,比如李陽的妻子kim。或許,當(dāng)一個人能袒露弱點的時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獨立思考,真誠對待自己及他人,是柴靜為人處世的準(zhǔn)則。“導(dǎo)師”陳虻直到生命的最后,才說起當(dāng)初他選柴靜入央視的原因:不人云亦云。諸如她對寬容的看法就很獨特,“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fù)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zé)難和贊美的思維習(xí)慣。”在《看見》的序言中,柴靜最后寫道:“十年已至,如他(陳虻)所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讓我看到,除了智慧外,柴靜還有立場。
如今柴靜依舊在現(xiàn)場,但讓人看到了她的改變。現(xiàn)在的柴靜,學(xué)會了不在鏡頭前夸張。“年輕時總意識到鏡頭盯著自己,必須以夸張來完成任務(wù)。但到這個年齡,才知道有些人承受的是他人無力改變的。唯一能做的只是陪伴,沒辦法,只能感受。”這種改變的觸發(fā)點源自汶川地震。奔赴前線的柴靜選擇了跟一家人回家。山中幾日,有什么拍什么,沒有就不拍。只記錄每天日常瑣事的《楊柳坪七日》播出后,觀眾來信:看一遍哭一遍,巨大災(zāi)難面前,沒什么比平淡客觀的敘述更打動人心。
名人出書屢見不鮮,我們想看的,不是名人的心情文字、炒作緋聞與隱私,而是名人對我們共同身處的社會獨特的看法。《看見》不光是柴靜的個人記憶,也是群體的記憶,甚至是民族記憶的一部分。此刻,我讀到了很多柴靜在節(jié)目中沒有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事;讀到了浮躁時代的正義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