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新疆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歷代屯田經驗的基礎上,作出屯墾戍邊的戰略決策。
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準,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
她受命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和背景,揭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新篇章。
一、兵團成立的歷史背景
兵團的成立,在中華千年屯墾史中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和結果,是我們黨反對帝國主義及其一切敵對勢力企圖顛覆、破壞、分裂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客觀需要,是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從武裝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我們黨從新疆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民族團結、邊防鞏固的實際出發,通過總結駐疆人民軍隊大生產的成功經驗而作出的戰略決策。
早在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曾約見王震,勉勵他繼續發揚英勇奮戰、不怕艱苦的精神,準備帶領部隊解放新疆和建設新疆。
1949年9月25日、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和國民黨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和平起義,新疆實現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軍新疆,其中二軍選擇了條件更為艱苦的南疆地區。穩和田,定伊犁……人民解放軍迅速完成平叛剿匪和建黨建政等任務。駐疆部隊在南泥灣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屯田積谷、應對邊事”的歷史經驗,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出了《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號召全軍“除繼續作戰和服勤務者而外,應當負擔一部分生產任務,使我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與此同時,還專門指示駐疆部隊,一定要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實事。
時任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的王震,首先響應號召,立即向駐疆部隊發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命令。隨后,他與副司令員陶峙岳等親自到駐疆各部隊駐地勘察土地,調查水源,制訂規劃。駐疆部隊向天山南北的戈壁荒灘進發,他們“一手握槍,一手拿鎬”,堅持“不與民爭利”的原則,挺進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的前沿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地帶,在風頭水尾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治理鹽堿……在亙古荒原上開辟出田陌相間、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新綠洲,建起了數千公里阻擋風沙的綠色屏障,初步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社會經濟體系,成為推動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駐疆部隊在極短時間內便實現糧油的自給自足,并且還將大量棉花運往內地,支援國家的輕工業發展,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而且支援了國家建設,為后來共和國大規模的屯墾戍邊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1952年2月1日,毛澤東發布組成生產建設大軍的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根據這一命令,駐疆人民解放軍分別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拉開了共和國屯墾戍邊的序幕。
二、兵團成立的意義和發展方向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決定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兵團這一獨特的組織,是適應新疆特殊環境需要的有效形式,具有其他任何組織和集團都不能替代的優勢和特殊作用。兵團的成立,對新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具有全面的促進作用。
為了促進兵團的發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要求兵團遵循農、工、商、學、兵相結合的經營方針,要特別注意發展工交建商企業。同時,也要求兵團發展醫療和科教文衛事業,以提高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到1966年年底,兵團擁有工業企業297個,工業總產值達到6.12億元。交通運輸和商業、建筑業也得到了充實提高,擁有各類汽車4139輛,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7億元。兵團的發展,大大加快了新疆經濟發展的速度,增加了新疆經濟的總量。
兵團的創建與發展及其開發邊疆、穩定邊疆、鞏固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的成功實踐,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歷代屯田的經驗教訓后,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關于“軍隊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原理與當代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相結合的產物,對于我國農墾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兵團成立的作用
“戰斗隊、生產隊、工作隊”是從三個不同方面闡述兵團的責任,是兵團屯墾戍邊本質屬性的擴展和具體化。
搞好生產建設、發展農墾經濟的“生產隊”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兵團的經濟職能,即具有從事經濟建設的企業性質。作為沒有軍費的部隊,兵團自身的生存完全靠自己,除了自我生存外,兵團還要向國家繳納一定的稅金,還要支援地方的經濟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為地方各族人民辦好事的“工作隊”
兵團成立后,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大辦好事的傳統,堅持不懈地幫助各族人民發展經濟文化事業。1954年,根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軍區黨委聯合發布《關于駐新疆農業生產部隊加強援助各族農民開展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農業增產運動的決定》的精神,在搞好自己生產的同時,積極援助各族人民開展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農業增產運動,并把它作為一項經常性的任務。此外,在以后的軍民之間用水分配、土地調整、草場利用等方面,首先要考慮地方群眾的利益。
保衛祖國、維護穩定的“戰斗隊”
兵團自組建以來,“戰斗隊”的任務一直未變,尤其在1962年“伊塔事件”中,兵團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指示,承擔了維護社會治安,勸阻邊民外逃,對邊民外逃棄留的農牧業生產實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務。同時,兵團在長達幾千公里的邊境地帶,建立了幾十個邊境農場。在1962年至前蘇聯解體前的中蘇對峙中,兵團堅決貫徹“以民對軍”方針,恪盡職守,面對對方的槍口在爭議區內種“政治田”、放“主權牧”,有效地遏制了前蘇聯對我國領土的蠶食。
毛澤東曾指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有了情況能打仗,我看有希望。毛澤東把兵團“戰斗隊”作用的發揮視為兵團的希望所在。這也說明當時的兵團,雖然也要擔負“生產隊”、“工作隊”的任務,但其目的還在于通過“生產隊”、“工作隊”的功能,動員新疆各族人民一起抵御侵略,形成用人民戰爭反對外敵入侵、維護祖國統一和新疆穩定的整體組織態勢,從而更好地發揮“戰斗隊”的功能。
此后,百萬復轉軍人和有志青年,滿懷壯志與豪情,紛紛匯集于兵團。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披荊斬棘,用行動創造出一個個人進沙退、征服自然、創造美好未來的奇跡,在我國千年屯墾史上揭開了最為壯觀和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