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 戎
略談質檢工作思維
◎ 米 戎
質檢工作效果的好壞,除去應有的基本素質外,關鍵還在于能否抓住差錯的本質及各自的特殊性,而這恐怕就離不開正確、有效的思維了,因為人的任何行為都要受大腦思維的支配,辨錯查錯更是如此。本文對此話題談了個人的看法。
質檢工作;思維;能力培養
質檢工作同編校工作一樣,都要把消滅書稿中的各類差錯作為己任,零差錯當是最高境界。當然,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質檢者對差錯的捕捉實際上是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無遺漏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努力應該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在思維方面作一番探究和準備一定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人的任何行為都要受大腦思維的支配,辨錯查錯更是如此。
把心理學中寬泛意義上的思維概念運用到質檢工作中指導具體實踐,探索出質檢思維方式,這應該是質檢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對此深信不疑。下面擬對此話題進行一番探討。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筆者把質檢思維分為四類,即質檢邏輯思維、質檢直覺思維、質檢形象思維和質檢逆向思維,這四種思維方式互相滲透,各自作用,在差錯辨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質檢邏輯思維
質檢邏輯思維指質檢者識別差錯遵循思維的邏輯規律和規則,通過逐步推理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其思維模式呈階梯式循序漸進。質檢邏輯思維既要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又要有本身獨特的規律,歸納起來是溯因律、斷定律和根據律。
(1)溯因律。是指根據差錯出現的情況,回溯、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及過程,進而有助于發現質檢樣中其他類似差錯的思維方式。比如發現某人的名字是“李新中國成立”后就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經詢問上道工序后得知,這緣于校樣中“建國”的說法較多,需要改為“新中國成立”,如果逐個更改不但費時,而且還易遺漏,故校對要求改版時用替換法更改,這樣一來,書稿中出現的名字“李建國”中的“建國”兩字也一并被替換了。原因及過程明晰后,質檢者就應留意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2)斷定律。是指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素材以及其他標準做前提,進行判斷性推論,得出結論,進而改正差錯。有些書稿內容其實是有問題的,雖然乍看起來沒什么,可卻經不住推敲。例如一位小學教師是這樣教育、幫助學習落后學生的:我拿出一張測試卷,神秘地告訴他:“咱們班明天要考這張卷子,你會做嗎?”他簡單看了看說:“實話實說有不會的。”我接著說:“那我今天告訴你該怎么做,明天你不就能得一百分了嗎?”一聽這話,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行!”第二天考試的成績可想而知,我便在同學們面前表揚了他,夸他是進步最大的學生,并一下子給他貼了兩朵小紅花,奇奇的小臉揚得高高的,得意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放學時,他悄悄地趴在我耳邊問我:“老師,咱們明天考什么啊?”就這樣,在小紅花的激勵下,奇奇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看得出來,作者對自己的做法是很得意的,但是她沒有想到這樣做是違背教育宗旨的,也在無形中給孩子打下了投機取巧、作弊真好的烙印,對他今后的成長極其不利。這樣的結論,是基于
教師教書育人所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而得出的。
(3)根據律。是指對稿件內容有疑問以及對錯的判斷不能自以為是,必須有邏輯證明或確定的事實證明作為更改的依據,而依據必須是權威性的。如筆者對“庭審中查明,朱某某曾于2001年5月15日向本法院提出解除與陳某的非法同居關系的請求,法院判決解除兩人的同居關系。”中的“法院判決解除兩人的同居關系”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非法同居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因此不存在什么要通過法律來解除的問題,這是其一;根據前文,朱某某和陳某都沒有配偶,這是其二。法院既然能夠判決兩人“解除同居關系”,就存在著判決“不許解除同居關系”的可能,而這是有悖法理的。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權威根據找到了,就可以處理問題了。
2. 質檢直覺思維
質檢直覺思維指質檢者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在整體上粗略把握質檢樣中差錯的思維方式。由于工作性質不同,質檢必須有別于編輯加工和校對,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說起來就是既應該面面俱到,又不可能處處查到,但總要想方設法排除遺漏的差錯。筆者的做法是普遍查看,就是從頭至尾翻看一遍質檢清樣,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檢查書稿在技術性方面有沒有明顯差錯,如版式、字體字號、序碼、圖表、標題、書眉等;二是根據具體內容,對書稿中容易遺漏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翻看不等于只翻不讀,而是強調三個同步:手在翻,眼在看,腦在轉,最后形成思維判斷。通過普遍查看,不僅可以對待檢書稿的質量作出初步的判斷,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操作做好準備,間或還可能發現一些大問題,可謂好處多多。
3. 質檢形象思維
質檢形象思維指質檢者借助書稿中某些差錯存在的具體形式(包括某些常見差錯的表現特征),用形象去查找,達到對類似差錯的判斷和鎖定的思維。可以說,書稿中的各類差錯都是以一定的表現形式和某些特征呈現在質檢者面前的,比如涉及臺灣問題的錯誤表述一定少不了“臺灣”二字;述及偽滿內容時不是少了“偽”字,就是在“滿洲國”三字上沒有加引號(還有“偽”字與引號同時使用的,這樣就是“否定之否定”而語意滿擰了),因而也就反映不出偽政權是非法的、不被承認的。所以在見到這些字眼時我們就一定要引起高度警覺,這樣此類型的差錯就不易被遺漏了。筆者就曾在付印前的質檢樣中發現過“國籍:臺灣”和“偽‘滿’”的表述,因此說質檢形象思維對質檢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 質檢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思維方式,特點是思維取向總是與通常的思維取向相反。其實并不存在什么絕對的逆向思維方式,這里所說的“逆向”,也只是相對于慣常思維取向而言的。如果這種思維方式能被我們習慣并且可以應用自如,它自然也就變成正向質檢思維方式了。
質檢逆向思維并不是不要正常思維的胡思亂想,而是要建立起一種小概率的思維模式,以便更多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克服思維定勢的局限性。
質檢逆向思維的一個常用方法是懷疑法,即對稿件內容要有一種敢于質疑的精神,打破習慣,反過來想一下。質檢實踐表明,這種精神越強烈對工作越有利,因為習慣性做法并不總是對的。如筆者質檢的一份稿件中有這樣的內容:“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致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在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筆者對此說法深表懷疑。按照慣常的思維,上網查證是最為便捷的,查過后發現這種說法甚囂塵上,似乎可以證明真是這么回事了。果真如此嗎?運用逆向思維后就不難發現,這件事出自《山海經》的說法很搞笑,先不說查《辭海》便知這種說法是荒唐的,僅從東晉末期的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讀〈山海經〉》(計有13首)看就能讓這種說法不攻自破了,因為陶淵明生活的晉朝要早于李世民的唐朝一百多年,因此《山海經》肯定離唐太宗生活的年代更為久遠。這就相當于“宋人寫書,唐人出版”,根本不靠譜。
繼續探詢下去,這個流行錯誤的出現可能緣于對《山海經》了解的不全面,很有可能是把出處張冠李戴了,因為后人有不少考證注釋《山海經》的文獻,如清代的《山海經新校正》《山海經箋疏》,今人的《山海經校注》等。此次的逆向思維也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網上的信息也有真假之分,借用時務必擦亮眼睛,辨明真偽。
值得注意的是,質檢思維不是單一形式的思維,而是多樣化思維方式的統一。從質檢開始到查錯終結,以上所述的四種思維形式始終圍繞著辨識差錯這個中心軸交織進行。應該說質檢者的工作思維方式絕不僅僅局限于筆者所述的這幾種,每個質檢個體都會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筆者認為,大家經常相互交流、傳授經驗,對進一步做好質檢工作實屬必要。
思維能力人人有,這是由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但質檢思維很具有專業色彩,不會是與生俱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有意去培養,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也就很值得探討。依筆者的經驗,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
1. 注意學習,爭取多積累知識
知識是思維的“翅膀”,大腦不充實是不足以進行有效思維的,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學習。對質檢者而言,可能更現實的學習方式是自學,而自學恰恰能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
2. 保有積極穩定的情緒
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不穩定、不健康的情緒會有礙于我們的思維,不利于多發現書稿中的差錯。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在質檢時積極穩定,僅憑樸素的良好的愿望恐怕是不夠的,還需要多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以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樣效果才會好。
3. 努力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
質檢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單調、枯燥,而且時常是時間緊、責任重,這就需要靠堅強的意志力去克服困難。
4. 注重經驗總結
在實踐中檢驗質檢思維的正確性,并及時作出調整。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鍛煉質檢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經實踐檢驗錯了的思維,就要吸取教訓,及時改正,筆者對此是深有感觸的。有一次質檢時認定句子“牛津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羅伯特·格羅賽特(1175—1253)提倡把自然科學建立在數學基礎之上”是錯誤的,因為牛津大學1168年建校,按照常規推算,學校在建校后的約30年間一直沒有校長,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后來在另一部書稿中看到“從高校的發展歷史來考察,沒有校長的高校是存在的,而沒有教授的高校卻是不存在的。例如12世紀的波隆那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就是典型意義上的沒有校長的大學,因為大學的權力是由教授掌管的。”時,立刻意識到了錯誤。有了這次教訓,自己以后遇到不懂之處時就不再急于下定論。這大概也算是悟出了一種新的質檢思維方式吧。
對質檢者而言,正確的辨錯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對差錯的思維方式。質檢效果的好壞,除去應有的文化素質外,關鍵還在于能否抓住差錯的本質及各自的特殊性,而這恐怕就離不開對質檢樣內容進行正確、有效的思維了。質檢個體情況不同,理解及做法也會因人而異,本文是我個人對此的一點體會,希望對同人能有借鑒作用。
(米式,東北大學出版社質校室主任,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