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有香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文化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群眾文化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眾,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凝聚力豐富活躍了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推動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本文結合荊州市群眾藝術館近年來所開展的工作經驗,提出以下三個措施。
重視非遺文化資源的利用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越來越多承載了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項目被發掘出來。這些都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因此,重視非遺資源的利用于轉化,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群眾文化的一條捷徑。
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三國文化的中心,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通過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迄今已有荊州市的“鼓盆歌”“荊河戲”“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鉛錫刻鏤技藝”荊州區的“馬山民歌”,監利縣的“啰啰咚”,公安縣和松滋市的“說鼓子”等7個項目先后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江陵縣和石首市的“跳三鼓”,洪湖市的“淡水貝雕”等35個項目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并且還有市級項目56項。
這么多優秀的非遺項目,為荊州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比如荊州群藝館對“馬山民歌”進行了改編和創新,賦予其新的內涵,推出了以民間歌舞《車水鑼鼓》《火燒粑》《鳳鼓齊鳴》《開秧門》《夜漁》《山歌唱出農家樂》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馬山民歌,使馬山民歌更具時代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荊州群藝館通過借鑒非遺項目“五蝦鬧鲇”的傳統舞蹈表演形式,大膽創新,創作了構思巧妙的舞蹈《五蝦鬧鲇》。這個舞蹈鮮活質樸,充滿了生活氣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2010年,舞蹈《五蝦鬧鲇》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的演出活動,獲得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五蝦鬧鲇》不僅在世界舞臺宣傳了荊州非遺文化,對參與的演員也是莫大的鼓勵。而在每年的春節期間,五蝦鬧鲇與采蓮船、舞獅子、點花燈等荊州傳統舞蹈形式一道,陪伴群眾度過了一個個熱鬧的元宵佳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留的鄉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一旦忽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會動搖維系共同民族心理基礎的根基。所以,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從思想上意識到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群眾文化活動的多元化發展
非遺項目是豐富多彩的,而發展群眾文化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在發展群眾文化過程中,還應該尊重不同文化層次、知識背景、生活習慣群眾的訴求,多種傳播途徑的利用,引導群眾文化多元化發展,真正體現文化建設的社會效益。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做到群眾文化工作多元化的發展,需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因為通過日常工作,我們發現,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是當前城鎮群眾文化工作、文化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地域上說,各城鎮呈現分散的狀態,但文化活動又集中在廣場、公園、文體場館等公共集聚場所展開。從出發點上說,既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分散選擇參加不同項目的活動,又有統一組織選擇參加的同一項目的活動。從規模上說,既有以群體形式進行的集中活動,又有以個體形式出現的分散活動。城鎮群眾文化的發展對開展文化活動的多元化和新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群眾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據城鎮群眾文化發展中出現的集中于分散相結合的特點,荊州群藝館協同相關部門采取了以下舉措:一是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特別是以城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為重中之重,全面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通過現代通訊和網絡技術,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的數字信息服務。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設,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鄉鎮群眾文化服務提高便利性;二是依據各城鎮民俗文化特點,重點扶植一批專業團隊及帶頭人,以點帶面,讓地方文化和群眾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在城鎮化進程中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工作思路的明確,為荊州文化工作帶來了豐碩的成果。2009年在荊州市文化工作會議上,隆重表彰了全市文化建設的四個“十佳”:荊州區李埠鎮綜合文化站等“十佳鄉鎮綜合文化站”、荊州區李埠鎮東岳廟村農家書屋等“十佳農家書屋”、荊州區文化館副館長皮漢生等“十佳農村文化工作者”、荊州區紀南鎮電影放映員王傳貴等“十佳農村電影放映員”獲得表彰。這些都是對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注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所做工作的肯定。
加強組織管理與統籌
文化是區域融合的最有效載體之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群眾文化,才能切實增強凝聚力與歸屬感。
群眾文化工作千頭萬緒,為了更有效地集中資源來發展群眾文化,需要切實加強組織管理和統籌規劃能力。這里有多層面的要求:首先要掌控全局,把握方向,保證群眾文化建設始終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其次整合區域內優質的文化資源、人力資源,充分調動縣、鄉基層文化工作者,群眾文化愛好者的積極性;三要定期組織文化活動,擴大群眾文化影響的范圍和人群。
荊州群藝館堅持實行“文化惠民”政策,開放群藝館,給群眾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以輔導、研究、培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為已任,充分發揮館辦公益文化的主體作用。面對當前群眾文化需求多樣、服務半徑增大的新情況,群藝館積極吸納社會力量,不斷提高服務效能。
為更有效地整合資源、利用資源,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群藝館經常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比如今年舉辦的“曲馨京韻——元宵節大聯歡活動”,館內的合唱團、管弦樂團、荊河戲、漢劇、京劇等文化團隊紛紛拿出自己精心排演的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東西薈萃,其樂融融,不斷把聯歡會的氣氛推向高潮。2013年舉辦的“荊州春晚”,群藝館組織轄區內的監利、公安、馬山、石首等單位選送了地方代表性節目登臺,在新春佳節之際,以傳統的形式反映出基層群眾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在“建國六十周年”、“建黨九十周年”等大型群眾文藝歌詠活動中,各鄉鎮群眾紛紛踴躍地參與,一展歌喉,為祖國謳歌,真切感受到祖國的日新月異、繁榮昌盛。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發展群眾文化,荊州群藝館堅持數十年的社區文化展演和每年一屆的“社區消夏文化活動月”演出活動,范圍遍及市、縣(區)、鄉鎮。累計觀演人數達百萬。這是文化工作惠及民生的直接體現。在這些活動中,荊州群藝館配合荊州市建設沿江城市帶的新型城鎮化總體進程,不斷把群眾文化建設推向高潮。
眼下,荊州群藝館正以飽滿的熱情,認真組織、指導編排即將在荊州召開的湖北省第十屆運動會開、閉幕式的文藝表演。省運會作為湖北省體育界、文化界的大事,萬眾矚目,這必將成為向外展示荊州形象、荊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結語
發展群眾文化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新理念和新嘗試。城鎮化進程中的群眾文化建設,在當下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多種困難與挑戰,只有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從而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群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單位:荊州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