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出版社承載著大學使命。轉企改制后,大學出版社必須立足大學優勢,優化出版機制,聚焦學術出版,破解出版困局。同時,大學出版社還要夯實出版基礎,制定長遠規劃,組建出版聯盟,整合大學資源,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關鍵詞:大學出版社;出版資源;出版規劃;挑戰
大學是一個聚集知識、傳承文化思想的重要場所,它天然地為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臺,從而不斷地產生新思想、新觀念。作為大學思想的載體,大學出版社承載著諸多使命。大學出版社同時也是新聞出版單位,新聞出版單位應當具備、必須具備的功能就是對文化知識的選擇功能與傳播功能。轉企改制后,大學出版社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主體。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學的學術資源與文化資源,將其開發為適合文化傳播的優勢出版資源,是大學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一、立足大學優勢,優化出版機制
大學的學術優勢決定了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優勢。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為原創性學術著作出版提供了先決條件。另外,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特色為優秀教材的出版提供了豐富資源。因此,大學出版社應當緊緊抓住大學的特色資源,優化出版機制。
首先,要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從出版社管理層來說,要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戰略,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大包大攬”。要確定重點發展的選題方向,在建構優質教材體系的同時,學術著作選題的研究與開發應成為出版社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其次,要建立專家與編輯的高效溝通機制和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大學出版社要充分發揮大學專家的學術研究優勢,讓策劃編輯及時地了解學科前沿,同時,要充分發揮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從讀者的實際需求出發策劃優質的選題。通過這一機制,讓編輯了解專業,專家了解出版。
再次,要充分發揮大學學術交流平臺多元化的優勢。大學的學術交流平臺是高起點、最前沿、多元化的,它可以使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使得學術研究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從而拓寬學術視野,激發科研熱情,啟迪科學思維。同時,它也為大學出版社未來發展的多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大學出版人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爭取在第一時間系統了解國際前沿領域的科研進展狀況,和國內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如策劃編輯可以發現有價值的選題,出版管理者可以從中學到或發現平時無法看到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二、聚焦學術出版,破解出版困局
從目前的出版現狀來看,學術著作出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出版壓力與矛盾。如技術進步與資金投入的壓力、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的困局、學術著作與學術期刊的界限、出版數量與出版質量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學術著作存在著明顯的、不可替代的兩大優勢。一是學術著作與一般圖書相比,研究前沿,思想深刻,成果原創;二是學術著作比學術期刊的內容更系統,大部分作者都會第一時間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原創性成果,但是學術期刊限于版面不可能很系統、很全面地展示研究成果。因此,大學出版社要自覺擔負起傳播文化與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堅定學術著作的出版,充分發揮學術著作的出版優勢。
要真正做好學術著作出版,大學出版社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基本原則。
一是內容的思想性與原創性。學術著作的核心,或者說競爭力的要素,就是其內容的思想性與原創性。缺少這一點,就不能叫做學術著作。大學出版社應充分發揮和利用大學的功能,策劃出版一批有影響力的、反映大學研究前沿水平的、高水準的學術著作。每個出版人都必須做到堅決不出沒有思想性或原創性的學術著作。做到這一點很難,但這一定要成為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奮斗目標,否則就等于放棄了大學出版的社會責任。
二是內容的參考性與指導性。學術著作除了成果發布的社會功能外,將學術研究成果向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傳播也是其重要功能。因此,學術著作的出版必須能夠給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與指導,作者在書寫作品時應當講清研究的來龍去脈,講清研究的緣起、背景、主要研究思想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可能應用范圍。
三是寫作方式的可讀性。目前這是被學術著作出版領域忽視的一個問題,但這一點對出版而言至關重要。沒有可讀性的學術著作,其傳播范圍就會大大縮小。這里所說的可讀性,一方面要求內容結構大體完備,另一方面要求語言生動活潑、言簡意賅,讓更多的讀者喜歡讀、讀得懂。
四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學術著作出版形式。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學術著作的出版不能走單一紙質出版的道路,要開拓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既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數字的;紙質出版也可以按需印刷。這樣既節約了出版成本,又提高了出版效率與傳播效率。
五是要關注學術著作的深度開發。學術著作出版應當成為出版資源建設的開始。學術著作出版后,要組織相關學術編輯對學術著作進行深入研究,進行二次開發、深度開發。要從可讀性、數字出版、整合開發等方面下功夫。為了提高學術著作的傳播范圍,要從學術著作的可讀性上下功夫,將高精尖的學術著作開發成為學術讀物,拓展出版的受眾面,也可以將學術著作開發成實踐層面的參考指導,甚至可以將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出版;為提高學術著作的傳播效率與傳播范圍,也可對一些受眾群體較小的學術著作采用數字出版和按需印刷的方式。同時,從長遠發展考慮,學術著作出版完全可以而且應當在大學出版社之間建立高效的學術著作出版聯盟,整合大學之間的學術出版資源,出版社可以真正將時間與精力花在選題內容與寫作方式的策劃上,減小大學出版社之間的競爭消耗。
三、夯實出版基礎,制定長遠規劃
當前,新聞出版業存在很好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國家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聞出版單位一定要趁著文化繁榮發展的大好形勢,秉承文化的使命,不斷開動腦筋、拓展思路,推動新聞出版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出版社要發展,就必須謀劃長遠發展,進行戰略部署。
第一,適時進行資本運營。大學出版社要在夯實現有教育出版優勢業務的基礎上,優化選題結構,優先發展優勢出版資源,逐步塑造具備各自大學特色的教材出版品牌與學術出版品牌,整合大學的數字資源與教育資源,在時機成熟時,可以融合社會資源進行資本運營。轉企改制后的大學出版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發展很不平衡,資本積累程度也不盡相同。發展勢頭較好的出版社已經具備了資本運營的條件,這些出版社可以適時適度地進行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可分為實業資本運營、產權資本運營、證券資本運營、智力資本運營、風險資本運營等多種形式。從經營本身來看,資本運營應當成為企業經營的一部分,轉企改制后的大學出版社對此應當高度重視,并將其納入議事日程。從現狀看,大學出版社資本規模較小,難以吸引專業性人才參與其資本運營工作。筆者認為,大學出版社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尋求一些風險小、收益相對穩定的資本運營項目進行運營嘗試,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拓展資本運營的范圍。
第二,實現產業升級與改造。大學出版社必須面對各種挑戰,必須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不斷研究新業態,制訂長遠的發展規劃。比如,隨著技術的發展,傳統出版單位要利用技術實現管理升級,適時適度地實現產業升級與改造,讓出版管理適應或匹配出版的需要;近幾年,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將成為一種新業態,新業態來臨之際,大學出版社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是否有面對與推進自助出版、按需出版的戰略對策與工作措施?是否為產業整合做好了準備?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速度的提升,數字終端的普及,網絡閱讀與數字閱讀越來越普及,“點擊量”“下載量”將成為衡量大眾對文化的選擇性,所以新媒體時代,文化的選擇性將成為一個出版業重要的研究課題。微時代的到來成就了一大批網絡寫手,這批網絡寫手積聚了大批的網絡粉絲,從傳播的角度來看,這些已經形成了網絡文化圈,傳統出版單位要有效地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將優質的網絡資源轉變成為優質的出版資源。
第三,整合大學資源,組建出版聯盟。目前,全國有一百多家大學出版社,由于各種原因,各出版社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整體呈現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產品結構趨同化等現象。應通過大學版協、教育部社科司等職能部門,搭建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平臺,組建大學出版社之間的出版聯盟,有效地整合大學資源,降低行業競爭風險,實現整體發展。在出版聯盟的組建上,可以從實行單一項目聯盟開始,時機成熟時再逐步走向實體聯盟。
第四,公民文化閱讀環境的塑造與形成對出版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一個國家的文化形成至關重要。大學出版社應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示范作用,引領文化風尚,積極營造公民閱讀的社會環境,讓更多人喜歡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只有這樣,大學出版甚至出版業才有發展的土壤。因此,大學出版社應當聯合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發揮各自大學的優勢與特點,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閱讀環境。
總之,大學出版社背靠豐富的大學優質學術資源,如何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出版資源與教育服務資源,如何真正實現角色重塑,是一個長期的、永恒不變的研究課題和戰略發展定位。大學出版社承擔大學研究資源的社會轉化重任,一方面可以將研究資源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可以有力地推動大學的先進思想與先進文化的社會傳播。因此,大學出版社應當充分發掘大學的資源,將優質學術研究資源轉化為優勢學術出版資源,通過優質文化產品的出版,推動所在大學教學科研的提升和先進文化思想的傳播。
(呂建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總經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