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漕河涇開發區新建酒店項目位于上海古美路以東、田林路以南。擬建項目包括五星級酒店(22+1)層,公寓式酒店(9+1)層,寫字樓(16+1)層,均設2層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約93 136 m2。
基本呈150 m×100 m長方形,周長約為490 m,占地面積約為15 000 m2。車庫區域基坑挖深為9.45 m,主樓區域基坑挖深10.65 m。
1)場地東側為待拆遷廠房和臨房,環境較為簡單,地下室外墻距用地紅線最小距離13.4 m,距現有圍墻約23.4 m。
2)場地北側為田林路,地下室外墻距用地紅線最小距離29.7 m,現有圍墻在紅線內約10.0 m處。
3)場地西側為古美路,地下室外墻距用地紅線距離為18.0 m,現有圍墻在紅線內約7.0 m。
4)場地南側為正在施工工地,地下室外墻距用地紅線距離為15.8 m,紅線外為約5.0 m寬的臨時道路。在建項目為1層地下室,基坑已經開挖到底,目前正在澆筑地下室底板墊層,并于本工程施工前完成地下結構施工。
5)地下管線分布情況統計表見表1。
綜上所述,本工程周圍環境相對比較簡單。在基坑開挖時最主要的保護對象是古美路上煤氣管和污水管。基坑影響范圍內無重要保護建筑物,故本基坑安全等級和環境波、保護等級均定為二級。

表1 管線分布情況統計表
本工程基坑圍護設計參數見表2。

表2 基坑圍護設計參數
1)本工程場地屬濱海平原地貌類型,位于古河道切割區,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涉及的地基土層為①層~④層。第③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在水頭差的作用下易產生流砂或管涌現象,基坑開挖前應采取降水措施;處于基坑底部的地基土是第④層淤泥質粘土,該層土性較差,有較明顯的觸變及流變性,在動力作用下強度降低易產生側向位移,在基坑開挖時應盡量減少土體擾動。
2)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北部(臨近田林路)有一條東西向暗浜分布,暗浜寬度約為17.0 m,浜底最大深度為3.7 m。擬建場地第①1層填土厚度不均勻,一般為1.20 m~3.20 m,成分較為復雜,夾多量碎磚、混凝土碎塊等建筑垃圾。在圍護結構施工中需考慮其不利影響。
3)第⑤2層粉砂,層頂絕對標高-15.0 m~18.05 m,埋深不穩定,且第⑤2層粉砂透水性極佳,具有微承壓性。圍護設計時應驗算承壓水穩定性,必要時采取降承壓水措施。
根據本基坑挖深一般采用鉆孔灌注樁+兩道支撐的形式。但本項目基坑周圍環境較為寬松,對圍護結構的變形要求相對較低,綜合考慮基坑安全性、操作性、工期、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以及上海地區類似基坑設計經驗等因素,經過多種方案反復比選,在確保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確定了以下圍護方案:
基坑周圍10 m范圍內卸土1.5 m后,采取鉆孔灌注樁+三軸水泥土攪拌樁止水+一道鋼筋混凝土支撐+一道鋼管斜拋撐的方案。
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1)圍護結構。
地下車庫區域卸土后挖深7.95 m,采用φ900@1 050鉆孔灌注樁,有效樁長19.0 m~20.0 m(長度計算至圍檁底面,且樁尖進入第⑤2層粉砂);主樓區域卸土后挖深9.15 m,采用φ900@1 050鉆孔灌注樁,有效樁長21.0 m,靠邊深坑區域采用φ950@1 100鉆孔灌注樁,有效樁長22.0 m;灌注樁外側采用工法三軸3φ850@1 200攪拌樁作為止水帷幕,有效樁長14 m(計算至地面),水泥摻入量20%。
2)電梯井等局部落深區域,周圍及坑內全部采用6 m長雙軸2φ700@1 000攪拌樁加固封底。
3)為提高坑底土被動土壓力、有效控制圍護結構的變形,在基坑北側靠田林路和南側長邊采用2φ700@1 000水泥土攪拌樁裙邊加固,西側古美路以及東側陽角處坑內采用攪拌樁暗墩加固。加固范圍為坑底以上5 m(水泥摻量8%)和坑底以下4 m(水泥摻量13%)。
4)支撐。
第一道支撐采用邊桁架+對撐+角撐的混凝土支撐形式(見圖1)。支撐軸線較坑外地面落低0.4 m,軸線標高-2.7 m,頂部設置貫通封閉的1.2 m×0.8 m壓頂圈梁兼作支撐圍檁,以增加圍護結構的縱向整體性,主撐截面0.9 m×0.8 m,聯系桿0.7 m×0.8 m。第二道圍檁采用 C30鋼筋混凝土,截面1.0 m×0.8 m,軸線標高-6.75 m,支撐采用φ609×16鋼管斜撐,鋼管與底板處設置混凝土支座。斜撐長度根據底板實際情況,角度按20°控制,采用盆式開挖(見圖2)。

圖1 第一道支撐平面布置

圖2 第二道支撐平面布置
典型剖面圖見圖3。

圖3 典型剖面圖
5)立柱。
采用灌注樁內部插鋼格構柱的方法,在坑底以下為15 m長的φ800灌注樁,坑底以上采用10 m長450×450格構柱(4根L140×14角鋼及若干扁鋼焊接),插入灌注樁2 m以上。
6)降水。
采用深井降水,水位需降至坑底以下1 m~2 m,局部落深深坑內應單獨設置深井井點。
基礎施工監測工作自2008年10月25日工程樁施工前進場測試初始值開始,到2010年2月7日,地下結構全部施工至±0.000,監測數據基本穩定為止,總歷時近16個月。
本工程監測主要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08年10月25日~2009年5月9日):工程樁、圍護結構、地基基礎加固及第一道臨時支撐施工。
2)第二階段(2009年5月10日~2009年10月11日):土方開挖階段,直至2010年10月11日基礎底板全部澆筑結束。
3)第三階段(2009年10月12日~2010年2月7日):地下結構施工、臨時支撐拆除施工,直至2010年2月7日地下結構施工完成。

表3 周邊地下綜合管線垂直位移監測數據 mm

圖4 周邊地表沉降圖

圖5 圍護樁頂位移圖

圖6 測斜圖
通過表3,圖4~圖6來看:
1)基坑開挖后,圍護結構向坑內側向位移逐漸發展,周邊土體隨之發生一定的垂直位移,周邊地下管線因而出現向下位移的現象,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周邊地下管線的垂直位移量不斷增加,且速率也不斷增加,直至地下結構全部施工完成為止,管線測點最大垂直位移量為-23.40 mm。
2)在圍護結構與工程樁施工過程中,基坑周邊的地表剖面有小幅隆起,在基坑開挖施工期間,剖面線測點的隆沉起伏變化逐漸發展,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垂直位移速率也不斷增加;至土方開挖到設計坑底標高后,隨著基坑大底板澆筑完成,剖面線測點垂直位移速率逐漸趨于穩定狀態。其變化規律與管線等周邊環境的情況基本一致。
3)圍護頂部在開挖過程中受坑底土體卸載后回彈影響,除個別測點外,其他測點均表現為向上隆起現象。原因可作如下解釋:每次大面積開挖時,土體卸荷量相當大,坑底土因卸荷產生較大隆起,帶動圍護體一起抬升。
圍護頂圈梁在垂直方向上位移最大值為+15.74 mm;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現為向基坑方向位移,最大值為+11 mm。
4)基坑大底板澆搗后,圍護頂部各變形測點逐漸趨于穩定,各測點在地下結構施工期間變化較為平緩。
1)在整個基坑施工過程中,圍護結構總體變形不大,表明地下圍護結構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的范疇,基坑運行正常。
2)開挖10 m左右的基坑,采用一道水平支撐+一道斜拋撐可以控制基坑變形,經濟性較好,但在工期和施工方便性上并無較大優勢,尤其對承臺基礎的基坑,斜拋撐的架設反而使施工更加復雜化。
3)立柱頂部應有足夠的長度錨入支撐梁,尤其在棧橋下的立柱,必要時須用剪刀撐加固,否則重車荷載作用下,立柱容易失穩。
4)開挖至各層支撐及底板的標高時,應迅速采取澆筑墊層、各層支撐等措施,這對于有效控制圍護結構變形大有益處。
5)施工監測是保障工程施工安全,減少經濟損失,同時驗證圍護設計準確性的不可缺少的強有力手段。
[1]DBJ 08-61-97,基坑工程設計規程[S].
[2]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S].
[3]賀敏旭.深厚淤泥中淺基坑支護結構選型綜述[J].四川建材,2007,33(2):23-24.
[4]賈 堅.軟土時空效應原理在基坑工程中的應用[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1(4):43-46.
[5]常士驃.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6]秦夏強.軟土地基大型復雜基坑工程設計與施工[J].巖土工程學報,2006(sup):1628-1632.
[7]徐安軍,李耀良.上海軟土地區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控制要點[J].巖土工程學報,2006(sup):163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