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中韓自貿區的談判,有助于積累處理各自敏感產業和敏感產品的經驗和模式。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四個地區的出口額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同期下滑2%,亞洲貿易能否重現往日輝煌對亞洲經濟復蘇意義重大。中日韓應加快自貿區談判,將其成為帶領亞洲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中心“東移”和貿易規模的擴大,加快推進亞洲經貿一體化迫在眉睫。數據顯示,過去10年亞洲對歐美出口所占比重明顯下降,但區內貿易比重大幅上升,區內貿易更為緊密,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價值鏈和新的“雁陣模式”。2000年以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從1000多億美元增至1.3萬億美元,已成為眾多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十八大之后,中國自貿區戰略大提速,中國內地已與東盟、巴基斯坦、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瑞士、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2個自由貿易協定,貿易總額超過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4。但相比之下,于2002年就已啟動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卻明顯滯后于亞洲自貿區戰略進程。
事實上,中日韓自貿區應該是中國亞洲自貿區戰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優勢互補成為自由貿易區成立的基礎。中日韓三國人口占東亞總人口的74%、世界的22%;經濟總量占東亞的90%、世界的20%;貿易總量占東亞的70%、世界的20%。三國GDP總額占世界GDP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18.02%上升至2012年的21.59%。如果建成,在全球范圍內,中日韓自貿區的貿易規模僅次于歐盟和美國。
當前看,三國內部貿易僅占總貿易量的21%,投資僅占6%,這與三國的經濟總量規模不相符(占世界20%,占亞洲70%多),也遠低于歐盟(內部貿易為65%)和北美(內部貿易為40%多),因此建立中日韓自貿區所帶來的經濟和貿易溢出將十分巨大。根據模型預測,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在內的中日韓自貿區如若建成,中國的GDP增長將獲益1.1%-2.9%,日本會獲益0.1%-0.5%,韓國則將獲益2.5%-3.1%。
中日韓自貿區建成也將帶來巨大的產業效益,有利于實現三國產業結構優化。在以產業轉移與承接為內容的國際分工格局中,日本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的主要來源。韓國既是日本資本和高新技術的“吸收器”,又充當了向中國提供部分資金、中等技術和部分中間品供應者的角色。中國則在吸收日韓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向它們提供大量的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中、日、韓資源的有效結合,會有力促進東北亞地區分工模式的形成,也會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形成重要補充,并進一步助推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在自貿區戰略選擇上,可以“先易后難,先韓后日”。中韓自貿區談判具有率先完成的可能性。出于對中國貿易的嚴重依賴,韓國在關注TPP的同時,實際更關心中韓自貿區的談判。韓國已明確將中韓自貿區的談判作為最優先的選項。目前中韓自貿區談判已經啟動,中韓兩國態度較為積極,中韓談判難度也小于中日、日韓自貿區,更小于中日韓自貿區,最有可能率先完成談判,取得實質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