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實體書店之所以“淪落”到需要政府補貼的地步,網店的興盛被認為是大敵。
近期,北京書店最集中的地區海淀區宣布,每年出資400萬元扶持實體書店發展。有報道稱,去年海淀區千家實體書店幾無盈利,經營狀況非常不樂觀。海淀區文委宣布,扶持資金采用項目補貼、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安排使用,每個單位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
這一消息繼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店開業之后,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實體書店的關注。
補貼功與過?
三聯韜奮書店從4月8日起開始試營24小時不打烊,讀者反響熱烈。據悉,截止到4月23日,夜場總銷售額為32萬元,平均每天2.4萬元;“不打烊”還帶動了白天銷售額的直線上升,前8天平均銷售額為4.6萬元,較以往增長55.56%。
全天候經營一家書店,最讓人撓頭的是成本問題,場所租金、人員工資、水電稅收,都逼得實體書店對資金斤斤計較。加之書籍銷售流通慢,占用的資金額大,在想做大規模時,又面臨倉庫租金的問題。
位于三里屯鬧市區的PAGEONE書店就曾出于成本考慮選擇了周末24小時營業。在運營成本方面,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透漏,書店夜間開放前,增加了工作人員,并需要維護設備,如冷風、暖風等設備,每年運營成本在100多萬元。但他稱,“讀者不用擔心我們辦不下去。”
樊希安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該書店在2013年獲得了1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而除了中央財政撥款的這100多萬元扶持資金,三聯韜奮書店還有來自各級政府的獎勵,所以并不擔心成本。另外,從2013年12月開始,政府出臺政策,免掉了實體書店13%的增值稅,三聯韜奮書店也因此又節約了100萬元的成本。
24小時書店的嘗試甚至引起了總理的關注。2014年4月22日,在世界讀書日的前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回信,希望三聯韜奮書店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
對于政府補貼書店,提倡全民閱讀的行為,支持者認為,補貼三聯韜奮書店,是稅收用之于民的體現。三聯韜奮書店接受補貼之后用來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是把錢用在了“公益”的刀刃上。另外,一個高質量的書店對于周邊以至城市的帶動效應顯著。
但北京海淀區政府扶持實體書店的行為也不乏質疑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營銷負責人戴學林就在微信朋友圈中評價稱,“此舉雖是好意,但這樣有用么?”有人指出,從長遠看政府補貼解決不了問題。臺灣誠品的成功也源于其商業模式,而非補貼。
互聯網大敵進擊
在實體書店還在斤斤計較運營成本,銷售流通緩慢的同時,網絡書店又殺了出來,新書剛上架,就能打六七折,把顧客全搶跑了。而實體書店之所以“淪落”到需要政府補貼的地步,網店的興盛一直被認為是大敵。
經營實體書店甚或是出版界的業內人士,都在哀嘆網絡書店的低價政策毀了自己。前些天,戴學林就在微信圈中發聲,稱理想國近期推出的《講壇社:中國的歷史》一書,“原價568元,生生給網站做活動賣成300元,書友還盼著250元!百感交集……”
但網絡書店為什么敢這么干?一是規模做大了,可以取得相對便宜的倉儲物流成本;二是因進貨量大在商業談判上處于有利地位,網絡書店敢向出版商壓低進貨價格,進貨價格比一般書店要低,讀者最終拿到了便宜的書,賠的是受到壓榨的出版機構和作者;更重要的是,網上書店的盈利模式與實體書店全然不同,他們可以不考慮圖書本身的盈虧,而著眼于流量和銷售業績的累積,這是網店換取風投以及獲得廣告投放的重要指標。圖書經營本身是虧損的,但卻可以在其他方面轉換為收益。
國外的互聯網同樣發達,但網店對實體書店的沖擊會更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目前我們的圖書定價市場機制還未建立起來。在英、法等歐洲國家,圖書業只能有一個較小的折扣范圍,所以實體店和網店都會受到限制。兩者的競爭處于法律框架之下,過度打折,違規、違法的成本很高。
李克強總理鼓勵三聯書店不打烊,財政部給實體書店免稅,北京海淀區準備拿出一筆資金來扶持實體書店。對于苦苦堅持的書店們來說,這都是好事。但在互聯網的浩大聲勢下,幾百萬元的扶助資金,對實體書店恐怕根本算不了什么,要真讓實體書店恢復生機,恐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轉變思路是重點
除了聲討網店競價銷售,無盡哀嘆之外,我們不禁要質疑,為什么雖然有大批人去網上買衣服,但商場柜臺仍然能存活,但大批人去網上買書,實體書店卻活不下去呢?究其原因在于:實體書店未能提供比網店上更多的東西。而且貌似由于實體店流通緩慢,有時候網店的新書上架會更快。
目前,一些書店已經開始努力追趕,它們開了自己的網站,不僅能預售圖書,還能銷售市面罕見的簽名本、毛邊本,并銷售網絡書店看不見的老書舊書,甚至可以搞許多讀者活動。
去逛實體書店的人,真的需要在那里喝咖啡嗎?完全不是。也許他們只要一瓶礦泉水就夠了,有錢不如更多地買書。一些知名書店的顧客,都是遠道慕名而來,有的人逛完書店,也許還要逛一逛商業街和風景名勝,這就注定他們不可能買更多的書,因為根本拎不動。這就讓人們產生了疑問:實體書店有搞裝修玩情調的錢,為什么不開展快遞業務呢?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服務嗎?實體書店似乎還有應該學習網絡銷售的地方。
對于書店來說,似乎不出奇招,不足以逆襲。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開辦24小時書店,就是受到了臺灣出版業中誠品書店的啟發。一直以來,誠品書店都被看做是行業典范。誠品自1989年成立以來,經過25年的發展,以在硬件的空間規劃,軟件的中外文書種、藝術文化活動的推廣以及復合式的經營手法上的完善,打造成了一個成功的文化景觀。
很多人認為誠品書店之所以成功,在于其發展策略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帶動了商場、書店與零售的“復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畫廊、花店、商場、餐飲的復合經營。在誠品書店的所有門店中,根據店的大小,圖書銷售區面積占到20%—90%不等,其他銷售區域則引進了服裝、箱包皮具、文具、家具、化妝品、手工藝品、美食廣場、餐飲名店、藝術品、玩具、親子樂園、藝術培訓等多種業態。這些業態的引進,不僅增加了誠品的租金收入,更大大提升了誠品的服務功能,讓到店的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提升了誠品書店的集客能力。
受到啟發,一些實體書店開始想別的辦法,比如搞搞小情調,開開咖啡廳,一方面吸引顧客,另一方面還可以拿賣飲料的錢補一下賣書的虧空,覺得只要收支平衡就能扛下去——但這就不算賣書了。
但這不僅僅是咖啡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多元化商品的引入。但更需要看到的是,誠品書店在人性化的服務體系方面的努力,這包括暢銷書排行榜,推薦圖書、各門店自主權的布置陳列和促銷活動、訂單服務、商品配送,甚至庫存控制等等。
從4月8日到4月22日,15天的時間里,三聯韜奮書店夜間銷售額達到36萬元,這個數字很讓人受鼓舞。這個數字直接回答了,讀書人是不愛逛實體書店嗎?當然不是。
在不久前的周末,即使下著雨,朝陽公園舉辦2014年北京書市依舊人流如織,大家都在體會淘書之樂,一些攤點甚至開始限流,這說明喜愛逛書店書市的人并不少。
實體書店要活下去,就一定要踏在讀者需求的步點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