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
周末,陽光燦爛,我和文學社的幾個成員來到杜公祠。這里亭臺環抱,房屋青磚碧瓦,蒼翠的柏樹掩映著杜甫墓,花盆環繞在墓地的四周,各種花的顏色、形態各異,散發出縷縷幽香,鳥兒不時歌唱。
我們在亭子的水泥凳上坐下,各自拿出書本,認真地看起來,不一會兒,又都讀出了聲音。我抬頭一看,我們手里拿的是清一色的英語書。于是大家提議換一種學習方式,采用互問互答的形式來記單詞和語法,后來又用英語進行對話。大家有說有笑,開心得很,杜公祠也因此熱鬧起來。
這時,負責文學社工作的老師走了過來。我們迎了上去,說:“老師好!周末了,老師也不去打打麻將,消遣消遣?”老師微笑著說:“我不喜歡那些東西。你們在干嗎?”
“我們在用英語對話。”
“你們對英語感興趣,是嗎?”
“是的,爸媽從小就注重培養我們對英語的興趣。”
老師收住了笑容,面色凝重,感慨道:“現在很多同學學英語的時間遠遠多于學語文的時間,英語講得比漢語還流利。漢字卻寫得不規范,還經常提筆忘字。語文被邊緣化了。喜歡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化的人越來越少嘍。不過,你們幾個都是文學社的成員,應該對中國文學有興趣吧?那我考考你們吧。你們面對著杜甫墓,背一背‘詩圣的詩吧。”
“玉露凋傷楓樹林……群山萬壑赴荊門……風急天高猿嘯哀……”
“丞相祠堂何處尋……昔聞洞庭水……歲暮陰陽催短景……”
我和另外一位同學流利地背著。老師豎起了大拇指,然后說:“這幾首都是高考要求默寫的篇目,除了這幾首,你們還會別的嗎?誰會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大家都搖頭。于是,老師背了起來:“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搖頭晃腦,聲音拖得長長的。背完之后,他又給我們講起了《三吏》《三別》。我們全神貫注,聽得津津有味。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兩個老外也站在我們的后面,認真地聽著老師講杜甫的詩。老師看到他們對這些知識感興趣,就給他們講起了杜公祠的來歷、杜陵書院的歷史以及杜甫的故事。從老外的表情看,他們似乎聽懂了。
老外走后,老師又感嘆:“老外對杜甫很感興趣,而我們一中的學生對杜甫感興趣的又有多少呢?你們作為杜陵文學社的成員,應當了解杜甫,研究杜甫——了解杜甫的身世,研究杜甫的詩文。你們要先學好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的古典文學,打下扎實的古典文學的基礎,知道自己祖國燦爛的文化,以后才懂得有選擇性地學習外國文學,而不是盲目地全盤接受。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守住自己的根。”
聽完老師的話,我們都陷入了沉思。
(作者系湖南耒陽市一中學生,指導老師為鄭紅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