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桂 甘德欣 汪 輝
(1.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 430128;2.湖南 長沙 430128)
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公共制度[1]。生態補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2)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3)對個人或區域為保護生態系統而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補償;4)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東江湖位于湖南省資興市的中南部,羅霄山脈南端的八面山西坡,湘江水系一級支流耒水上游,境內河流密布,集水面積4 719 km2,其蓄水量大于省內的五強溪、柘溪和鳳灘三個水庫的總量,相當于半個洞庭湖,被譽為“湘南洞庭”。東江湖具有優良的水質(見表1),是湖南省及粵北地區的重要飲用水源地,同時發揮著湘江生態補水水源、湘江流域各城市防洪安全屏障和發電等綜合作用。東江湖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是湖南省“十佳景區”之一,并且于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

表1 東江湖水質狀況表
隨著東江湖各類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以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東江湖水環境日益受到威脅,影響東江湖水環境的主要污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1 水土流失嚴重
東江湖位于南嶺復雜構造地帶的邊緣,形態錯綜復雜,屬于湘南侵蝕溶蝕構造山丘,山高坡陡,土壤含沙量較高,抗侵蝕力較弱。加上長期毀林開荒、超伐、盜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1.2 礦業污染
東江湖流域內由于煤炭資源豐富、礦脈長,分布地域廣,一直以來東江湖礦山開發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地區出現亂采濫挖現象,破壞了東江湖的生態環境平衡,污染了水質,并且容易產生面蝕、崩崗和溝蝕,誘發山洪、泥石流、地裂、塌陷、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
2.1.3 旅游污染
東江湖融山之秀、湖之媚于一身,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其農家樂更是聞名天下,不僅可以欣賞東江湖的美麗景色,還可以體驗當地的田園生活。但是大部分游客不會將自己置身于當地主人的角色中,缺乏環境責任感,給東江湖的水資源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1.4 航運污染
目前,東江湖農用船只約2 000艘,貨船234艘,客船76艘,旅游船舶151艘,總噸位4 000 t左右。根據《東江湖水資源保護科技示范工程建設總結報告》的測算,按每噸位一天耗油9 kg,3‰的泄漏率計算,每天排入東江湖水體中大約有108 kg油污,一年排污累計達40 t。
2.1.5 農業污染
東江湖流域內平均每畝耕地園地施用107.27 kg化肥,并且肥料施用方式不合理,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從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結和地力下降;另外,農膜使用量巨大,約20%殘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理化形狀差;畜禽養殖糞水通過雨水洗涮進入東江湖,造成有機物污染和病原體污染等。
2.1.6 生活排污
東江湖涉及宜章、汝城、桂東及資興“三縣一市”,流域內共52個鄉鎮。其中大部分鄉鎮除了會對一些固體垃圾進行集中處理之外,其他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東江湖;黃草鎮、滁口鎮雖然建了污水處理廠,但管網配套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污水依然未處理;有些鄉鎮的生活垃圾雖然采用了填埋的辦法處理,但是經過雨水滲透沖刷,污染仍進入了東江湖內。
2.2.1 生態需要
東江湖面積寬廣,生態系統完整而連續,具有優良的生態價值。它具有潛在地或實際維持、保護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未被直接利用的資源、或維持、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過程的能力,包括: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功能、調節氣候功能降解污染、固定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控制侵蝕、保護土壤營養循環和生物棲息地[2]。
2.2.2 能源需要
面對目前全國水質污染現狀,東江湖能長期保持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的81.2億m3水,顯得特別珍貴。不但是資興市和郴州市城區生產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也是“長株潭”兩型社會的戰略發展資源。同時東江水電站是華中地區重要的調峰電站,年發電量約16億kW,為華中地區的電力需求提供了保障。
2.2.3 精神需要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向往大自然的懷抱,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趨勢,更是人們精神追求的體現。東江湖風景如畫,因湖而媚,因山而秀,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仰慕的游覽勝地,走進東江湖,不僅讓人感受自然,而且能讓游客的心靈得到升華。
2.2.4 生活需要
為興建電站,東江湖庫區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原搬遷移民57 788人,淹沒耕地56 531畝(其中水田47 510畝、旱土1 708畝)、山地13.7萬畝、林地9.4萬畝、公路190 km、通訊線路437 km、小水電站61座,以及大量的生產生活設施。而且為了保護東江湖生態環境,劃分公益林、一級保護區水域禁止養魚等措施,影響了東江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2.2.5 示范需要
全國開展生態補償較早的浙江、廣東等省,生態補償大都屬流域生態補償為主,還有一些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至今沒有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先例。所以在東江湖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將有利于創新,實現新的突破。
《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文件精神“對禁止開發區域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會議精神“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2009年12月,東江湖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此,東江湖屬國家級禁止開發區域,在東江湖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理所當然。
另外,生態補償對有益于生態保護的行為給予激勵和補償,對有害行為進行懲罰和制止的機制能調動人們行善的本能和趨利避害的天性,約束和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使有益性行為社會化。每次補償活動的過程都是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知識的宣傳普及過程,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引導人們的意識和行為與環境融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3]。
1)破壞者付費原則:主要是針對行為主體對公益性的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導致生態服務系統功能的退化行為進行的補償;
2)使用者付費原則:生態資源屬于公共資源,具有稀缺性應該按照使用者付費原則,由于生態環境資源占用著向國家或公眾利益代表停工補償;
3)受益者付費原則;
4)保護者與犧牲者得到補償原則。
補償主體是指籌集資金、實施補償的組織機構。東江湖的補償主體包括:
1)東江湖中下游各受益城市人民政府;
2)排污企事業單位或個體工商戶;
3)排污城鎮單位或居民;
4)排污規模養殖水產畜牧業主或大戶;
5)造成水土流失的單位或個人;
6)取用水資源的單位或個人。
東江湖生態補償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東江湖生態系統本身創造的效益進行補償,其中包括蓄水、保土、保肥以及凈化空氣等效益;
2)補償東江湖流域內為了達到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而投入的成本,其中包括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以及污染防治的投入;
3)對東江湖個人或者區域為保護生態系統及環境犧牲或放棄自身發展機會的損失進行補償,其中包括林業發展損失、漁業發展損失、畜禽養殖業的損失、礦產資源限采的損失以及支援下游抗旱的投入等。
補償方式的多樣化可大大增強補償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彈性,進而大大增強補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4]。根據東江湖生態補償的復雜性,補償方式應采取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和智力補償等方式。同時東江湖補償還可以采取政府補償和市場補償相結合。如:對東江湖流域的項目給予政策傾斜、稅收優惠等項目補償;同時鑒于東江湖移民生產資源不足,可以通過規劃引導,在長株潭地區建立“東江湖生態補償經濟開發區”,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與扶持重要生態功能區有機結合起來。
東江湖的水質是東江湖的核心命脈,直接關系到它的存亡,生態補償是維持東江湖水環境以保護其水質的重要保障措施。因此,如何建立與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東江湖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1]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組.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易 恒.東江湖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初探[Z].
[3]吳曉青,陀正陽,楊春明,等.我國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國土資源管理,2002(19):18-21.
[4]喻慶國.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濕地生態旅游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5):7902-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