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鳳麗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總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和高效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教師的指導協調有助于發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創設情境協作學習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條重要的途徑。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不妨把這種“個性化”的“感受式”閱讀稱之為自主式閱讀。我們如何在課內少作一些“煮鶴焚琴”式的講解,多一些“自斟自酌”的品茗式的閱讀,有效地支持自主式閱讀順利進行呢?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教的內容感興趣才會有激情。語文課本來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課的外延也就有多大。傳統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只會教教材,而不會用教材,新課標指導教師打破傳統理念,拓展教學空間,就可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下冊的《歡樂的潑水節》一課設計和教學中我堅持讓孩子“以讀為本,讀中生悟”。采用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了解文意,體會歡樂。本冊教材《識字1》就學習了四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由此導入到新課《歡樂的潑水節》,不僅復習了舊知,更讓學生感受到潑水節對傣族人民的重要性,進而為讓學生體會潑水節給傣族人民帶來的歡樂做下了鋪墊。然而,低年級學生很難快速進入課文情境。閱讀教學非常注重詞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賞析訓練,而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賞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營造生動多彩、生情并茂的情境,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啟發學生的奇思妙想。針對學生生活實際,我們北方的孩子沒有親眼見傣族的潑水節,我為學生播放《新聞袋袋褲》一則傣族潑水節的新聞視頻。看著生動活潑逼真的畫面,學生情緒高昂,此時老師再創設去西雙版納旅游的情境。一下子,陌生的景觀和同學們拉近了距離,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節日熱鬧氣氛,緊接著播放版納風光圖片。觀此情景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課文內容的學習。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利用計算機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達到“居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這個重點段落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指在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相融合,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本學科學習內容向縱深層次的發展,甚至是跨越本學科領域的學習。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優勢使得學生能夠以過去無法實現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的素質得以更好的培養。那么,究竟用它來提高學生的什么素質呢?顯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是說,重在解決如何培養學生對各個領域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問題。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綜合并熟練地表達信息時,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才是有效的。那么,怎樣才能讓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效地整合呢?關鍵之處在于找準整合點: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學習,1.0%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是通過聽覺,83%是通過視覺。可以看出,人類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他獲得所有信息的94%。這充分說明,以人機對話和視聽為主要形式的多媒體教學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計算機不僅改變了人類獲取、處理、使用信息的方式,它也將改變人類學習的方式。信息技術可以將老師難以說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知識,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學科與領域的知識,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現,有利于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比如,我上的《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為了拉近學生與那遙遠的傣族潑水節之間的距離,在閱讀教學中改變了逐段講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訓練點”為中心忽視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傣家人過潑水節時的歡樂氣氛,課件上豐富多彩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對這一學習重點有了很清晰的了解,但總覺得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尋找到了潑水節時的潑水場面視頻,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潑水節的現場,使學生真切地與潑水節來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瀏覽網站后自己來講體會,講對潑水節的了解,讓學生加深印象。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能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進而進行語言、思維訓練。
三、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人人參與的學習環境,實現協作學習
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我把相關的圖片等材料及許多網上下載的信息鏈接都放在個人網站上,同時還在網站上開了個BBS,供學生協作討論、回答問題。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老師在提出的問題,通過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結合同學間的相互討論,在上發表對老師所提問題的看法,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典型的觀點加以分析、指導。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群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小組成員可以通過網絡來傳遞信息,達到互相交流、共同的目的。這對于克服學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網絡教學需要一定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但是,理念的改變是首當其沖的。語文教學改革的希望所在是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深層次整合,其出路并不在語文學科本身。離開了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離開了網絡資源支撐的單一的閱讀教學,是枯燥乏味的。網絡給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多姿多彩、魅力無窮的廣闊平臺,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