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勇
小學科學中的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所進行的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觀念,學習、應用探究方法的各種活動。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是探究的主體,但由于年齡階段的限制,他們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學有效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發揮自己作為組織者、引領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杠桿教學案例反思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時間,使他們在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下面結合青島版五年級上冊《杠桿》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探究新知,興趣先行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兒童來說,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事物與現象充滿好奇,總想弄個究竟。而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的這一年齡階段特征恰恰是我們最寶貴的教學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注重結合學生實際,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營造情境,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法來激起他們探究新知的興趣。
這節課,我選擇班內力量懸殊較大的男、女兩位學生進行“搬動老師”比賽,令人大跌眼鏡的比賽結果(號稱“大力士”的男生不能搬動老師,而文弱的女生卻輕而易舉實現了),使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并提出質疑——為什么力氣大的男同學搬不動老師,而力氣小的女同學卻輕而易舉把老師搬動了,杠桿到底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新知,方法需指導
新課標指出:科學課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習的主要方式。小學科學中的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所進行的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觀念,學習、應用探究方法的各種活動。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是探究的主體,但由于年齡階段的限制,他們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學有效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發揮自己作為組織者、引領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1.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是科學的心臟,是思維的開端?!疤岢鲆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彼员仨氂心康摹⒂杏媱?、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集體交流與評價,一是評價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程度;二是評價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給學生以激勵;三是評價學生提出問題的合理性與適切度、價值性;四是進行問題篩選,為下一步科學探究作好定項。
根據我剛才導入新課的情景,我提出:這節課你想研究什么?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及時板書在黑板一側。
生1:為什么力氣大的男同學搬不動老師,而力氣小的女同學卻玩輕而易舉把老師搬動了?
生2:為什么使用杠桿會省力?
生3:杠桿粗的好還是細的好?長的好還是短的好?
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從中篩選出本節課探究的主題。這幾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學生自己開發、總結,如此長期,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2.引導學生進行猜測、驗證。猜測和驗證是科學探究的關鍵環節。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大膽、合理的假設與猜測,設計簡單的驗證方案,通過觀察、查閱資料、制作、實驗等方法,利用個體探究或合作交流的形式來進行具體驗證。
如探究完“杠桿省力、費力”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測杠桿會不會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教室里立刻忙碌了起來,學生或個體探究或兩人討論或四人合作,在為自己的猜測設計方案進行驗證,通過教師巡視、參與,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結論,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學生進一步明白光猜測不行,還得親自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
3.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質疑與評價。引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和現象,結合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自己的猜測進行合理解釋,并得出結論,這既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學生個體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交流與評價,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喜悅,另一方面使學生學習了其他同學總結問題的方法,從中取長補短,獲得更完整、科學、系統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評價、分析與整合能力。
在探究剪刀的刀口省力還是刀尖省力時,有一個小組的三位同學分別列舉了因重點的位置不同,同一把剪刀會出現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情況。我沒有想到課堂上會出現這么精彩的回答,同時深感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三、探究新知,獨立鉆研是關鍵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讓學生從生活中觀察、發現問題,獨立選擇探究主題,獨立制定研究計劃,獨立確立方法,獨立選擇研究材料和工具,獨立進行研究,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自信。
在《杠桿》這一課中,我把學生分成6組,每一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我課前改裝的蹺蹺板,學生們自己動手,給學生插上了自主探究的翅膀。通過不斷改變支點、重點、力點,親身經歷、自主探究杠桿省力、費力的秘密。盡管學生們探究的方法可以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探究的結果卻是九九歸一,匯集出本節課的知識核心點。
四、探究新知,生活經驗是基礎
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通過學習將身邊的所見所聞與課本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
《杠桿》一課學生們選擇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的工具,學以致用。探究了用夾子晾曬衣服的原理;非常輕松地用鉗子截斷鐵絲,見識到鉗子的威力;嘗試用錘頭,現場修理了板凳,感受到用杠桿省力的樂趣;體驗到用鑷子夾取物體帶來的方便。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存在科學問題與知識,從而形成敏銳的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杠桿》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從阿基米德能撬動地球的“大話”,到他設計的杠桿滑輪系統,把一艘巨輪輕松從岸上推到水中。告訴學生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簡單機械,它們能給我們帶來或省力、或方便、或節省空間等好處。這樣使科學探究課前與課后,課堂與課外相互結合,進一步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五、探究新知,方式要多樣
雖然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都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當前的素質教育,好像教師一直接講授,就大逆不道,就違背了素質教育。
在讓學生認識杠桿的支點、重點、力點的概念時,我借助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演示,采取直接講授的教學方法,告知學生支點、重點、力點的定義。在這個知識點的處理上,我認為直接講授效果會更好。
兒童天生好動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只要多加引導都會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所以作為科學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給學生營造廣闊的探究空間,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一生有用的東西。正如俗語所說的:“給點陽光就燦爛”,那么就讓我們給學生充足的陽光吧,營造一片自主探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