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娟 張立華
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考慮教材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甚至一堂課中有時要幾種方法同時交替使用。如果長期缺乏課型意識,必然會大大降低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教學效益問題研究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堂又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要陣地,課堂效率能否提高是決定一節課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自2005年起,躺在病榻上的錢老便曾多次向前來探望病情的溫家寶同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學校為何一直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問出了教育之困惑,加之規范辦學行為之后,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但教學內容卻沒有減少,用較短的時間完成較多的任務,就顯得比較困難。因此,現有的教育模式迫切需要變革,尋找適合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更是勢在必行。
雖然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但經過觀察發現,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仍然普遍存在著影響教學效益提高的問題。
一、課堂導入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進行新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初,教師采用一種行為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即為導入。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導入新課,不僅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還能使新內容的學習順利進行。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創造歡樂教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興趣”。
目前,課堂中的一些導入過于簡單直接,沒有懸念,不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不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習動機、好奇心,更不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從而不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二、課堂講授喜歡“一言堂”
葉瀾教授強調,要“將課堂歸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但在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為了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喜歡采用傳統教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一節課的多半時間,教師只顧自己講授,認為講得夠明白學生就能學會。很少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求,不注重學生的探索活動,更是忽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說寫過程,知識的獲得多是依靠課后的題海戰術,學生的學習負擔愈來愈重。
三、課堂提問“隨意的多,激發思維的少”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基礎,它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被頻繁的使用。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精力、開啟學生的智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張志公在談論課堂提問時曾說“提問這種教法,不僅能使課堂顯得生動活潑,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并增長解決問題的本領,還能使他養成勤于動腦思考的好習慣。”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形式互動的情況,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回答,看似課堂活躍,氣氛熱烈,實際上互動沒有實效。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要么根本稱不上是問題,純粹沒必要讓學生回答。要么直接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不是”“對”或者“不對”來回答,幾乎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完成,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教師雖然關注了互動環節,但往往忽視了活動的效益,掌握不了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無法進行及時反饋評價,從而無法調控教學。
四、課后作業過于整齊劃一
學生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它還能反饋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布置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熟練技能與技巧,發展智力與能力。但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水平、意志力不同,所以接受知識的快慢程度就不同,因此,分層布置作業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現在的課后作業設計不太科學,大多是搞題海戰術,機械重復性的鞏固練習較多,缺乏針對性。布置的作業整齊劃一,沒能體現出分層設計,導致有的學生因不會做而想到抄襲或干脆不做,學習的積極性慢慢消失。不注重篩選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開放性、探究性作業,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自主修習的效率。
五、教學模式千篇一律
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的每一節課都以同一個標準同一種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同一種模式的教學。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快慢和掌握程度都不盡相同,他們之間存在差異是避免不了的,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教師備課的內容相同,所提出的問題相同,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就多些,而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問題可能會回答不上來,主動回答問題次數就會愈來愈少,時間久了,回答問題多的學生,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展。長此以往,對后進生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慢慢喪失學習的動力,甚至于到最后厭學。因此,它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既健康又快速地發展。
不少教師執著地追求教學的模式化,所有課堂都慣用傳統的填鴨式模式,很少研究課型。殊不知,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考慮教材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甚至一堂課中有時要幾種方法同時交替使用。如果長期缺乏課型意識,必然會大大降低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陳彩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04):74-78.
[2]田欣.裝飾圖案教學研究與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
[4]武瑞雪.重視提問技巧提高教學效率[J].教學與管理,2011,(06):60.
[5]劉亞青.探析課堂提問的藝術[J].現代語文,2006,(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