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笑笑
幾何知識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今后學習幾何的基礎。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點五線五種角,七形五體一對稱。”本文主要研究小學數學幾何知識教學,通過幾何初步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幾個相應的策略。
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生活經驗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小學幾何課程的目標與內容一直是人們爭論和關注的焦點。但無論爭論如何,空間想象力被認為是數學諸多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作為空間想象力發展基礎的空間觀念應該成為小學階段甚至是義務教育階段幾何課程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盡管幾何課程面對的問題較為復雜,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從課程的角度出發通過小學數學中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開始。
一、研究食材
好的廚師會把食物當作有靈心和有脾氣的生命,了解他們脾性才能知道哪個部分適合怎么做,教師也一樣,只有把握好教材,了解所教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于什么地位,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孩子。小學階段的幾何知識包括“空間與圖形”,具體內容有:簡單幾何形體的認識、變換(包括平移、旋轉和對稱等)、位置、圖形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向的認識以及平面坐標的初步體驗等。這些幾何知識是獨立的概念但是相互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教師孤立著來教學或者硬生生的給孩子們一個定義,那學生得到的概念將是僵化、機械的。會造成概念運用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清晰、準確的概念也會逐漸變得模糊、含混不清,也會給今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二、了解食客
俗話說眾口難調,不提西方國家和中國餐飲文化的天壤之別,就算在國內也有川菜,粵菜,杭幫菜之分。那作為教師,孩子學習的引導者,在烹制這個美味佳肴之前又怎能不去了解下孩子們的口味如何呢。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的幾何屬于經驗幾何或實驗幾何,包括簡單的幾何圖形的認識、變換、位置與方向認識、周長、面積與體積的計算等。這些內容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小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對象,概括起來就是效和形兩個方面。但圖形的具體性和直接性,又極易造成學生在幾何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問題一:學生容易誤解幾何概念一般圖形表象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即概念的意義。一方面,在圖形表象的建構過程中考慮到它的代表性,人們習慣采用幾何概念的一般圖形表象來表征其意義。比如,用長與寬不相等的長方形的圖形表象即作為一般圖形表象來表征長方形的意義,就是一個例證。因此,一般圖形表象在反映概念本質屬性的同時,也反映了概念的許多非本質屬性。一般圖形表象的這個特點,很容易造成學生誤解幾何概念的意義。
問題二:兒童對直觀的依賴較大。“閉合的區域”往往比“開放的區域”更為直觀。如對三角形的性質理解可能會比對角的性質認識更容易;對周長的理解可能會比面積更容易。
案例1:我教學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讓孩子圖一圖下列圖形的面積。
很遺憾的是不少孩子都圖了周長,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孩子們對以前學習的周長概念牢不可移,再則就是對面積這個概念理解但是表述不出來,下課的時候我問了幾個孩子,他們大都是告訴說其實他們要表達的是自己畫的周長里面的部分是面積,殊不知傳達給我的是周長。于是在第二個班級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手的觸摸來體驗“面”的大小,并與周長做出對比,逐步獲得對“面積”的理解。
案例2:對“角”的教學中,把角的兩條邊延長,問孩子們你覺得角的大小變了么。幾乎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角變大了,究其原因是因為邊的長短的視覺刺激明顯要大于兩條邊的“張開”程度,甚至我前幾天在問學生如果拿一個放大鏡看角時,角的大小怎樣時,學生居然說角會變大。
但學生對圖形性質間的關系有一個逐漸理解的過程。一年級時,學生只能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形狀;二、三年級時,學生不僅能辨認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還能從這些圖形的基本性質上分析,并對圓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到了四、五年級,能深入地分析圖形的性質及關系;而到了六年級,學生則能較好地掌握立體圖形的特征。可見學生對圖形的掌握及空間觀念的發展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三、蒸煮有度
總所周知,吃牛排的時候我們一般不會叫全熟,那時估計您有再鋒利的牙齒也無能為力了。因此煲湯注意火候,蒸魚把握時間,學習同樣要講究方法。怎樣才能把學生帶進積極思考的王國中去,使他們養成敏捷、靈活、獨特、多維的思維品質。在小學幾何知識的教學應注意運用以下三點策略: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操作體驗來獲得對象形狀特征的認識。比如“三角形的分類”可以給定學生一些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類,而不同的分類就顯示著他們對象形體特征的表征。利用已經建立的有關圖形形體經驗幫助概括圖形的性質。
2.重視學生的觸覺參與。有目的、有順序、持久的視覺活動,在幾何空間想象中起重要作用。離開了視覺的觸覺參與,必須是在已有表象的支撐下展開的,但是這種參與,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案例3:“角的認識”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運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創造一個角,學生則通過多種方法得到了這個角。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尺子量畫,有的拿膠水貼上兩條紙條,合成一個角,當老師問:你得到的這個角是什么樣的?有學生說“尖尖的”,師拿起一個角,說戳戳身上,有什么感覺?生玩了起來,不一會兒,馬上有人說,是“癢癢的”“尖尖小,戳起來痛,尖尖大,就不疼。”這種尖尖的感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于是,角的形狀大小也隨著感覺印入了他們的腦海。
3.提倡學生的動手操作。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并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四、錦上添花
食物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
很常見的盤子周圍會有一些雕花,可見修飾在烹飪界是多么的重要。同樣在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期間,我們也要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幾何教學中許多內容都體現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未知圖形面積的計算轉化為一直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劃歸思想。例如: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把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轉化為數小正方形的個數。在以后的面積教學中: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在求出三角梯形面積后,教師可以深入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用的思想方法——化歸方法,在學習求圓的面積時,學生容易想出用割補劃歸的方法來計算圓的面積。
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在發展階段,不夠成熟,因此教師要加強基本知識的教學,基本公式的記憶外,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想象能力,在適當訓練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少輔.小學數學概念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邵麗萍.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與模式.內蒙古教育,2010,(20).
[3]蔡匡清.小學數學中空間與觀念的教學策略.小學教學參考,2011,(08).
[4]周小山,雷開泉,嚴先元.新課程視野中的數學教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