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品德
近年來,留守兒童教育已經成當今教育問題中頻率較高的話題之一。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而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常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或寄宿于親戚朋友家中。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問題,因范圍廣、影響大、形成因素復雜、解決難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留守兒童農村教育監護人責任在我國有這樣一個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而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常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或寄宿于親戚朋友家中。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的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示范教育,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導致他們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出現身心發展的異常,一些孩子甚至會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資料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5800萬人,其中十四歲以下的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比例達到28.29%。有研究者通過對271名孩子進行調查問卷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很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占31.0%,表現突出的是抑郁、焦慮、敵對和恐懼。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問題,因范圍廣、影響大、形成因素復雜、解決難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通過筆者據調查統計,本校的2000多名學生中,有1600多名留守兒童。其中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有65%的留守兒童不愿意與代養人進行心靈溝通,其中12%甚至很少與代養人交談,有30%的留守兒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二、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存在的問題
1.生活問題
由于日常生活得不到父母的細致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良,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2.教育問題
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人,文化層次不高,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更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墨守陳規,與孩子溝通上存在困難。另外,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較多,甚至有的父母長期的打工生涯給孩子們造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上不了學不要緊,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極易使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3.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6~16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心理失衡。集中表現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獨、不安、膽怯、自我封閉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4.道德行為問題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5.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數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朋好友照管,在他們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責任了,隔代管教對孩子過于溺愛,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由于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外出打工人員的家庭和諧,但這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
1.家庭——努力承擔教育責任
(1)家長應盡量避免雙親同時外出
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有條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2)家長要與老師經常保持聯系
家長要隨時了解子女學習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引導教育,要真正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3)家長還應加強與“代監護人”之間的聯系
一方面,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全面、細致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要體現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
2.學校——強化管理,潛心教育
(1)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作為一項主要工作常抓不懈
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進行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道德品質、興趣愛好、學習動機和態度。教師應與多關心、愛護、理解他們。對于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地說服和教育。定期舉行家長座談會,相互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升學率
這樣以學校育人的魅力會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同時,學校各任課老師、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3)大力開展各類校園社團活動
這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具有吸引力的,從而減輕他們的厭學情緒。
(4)定期家訪
逐步建立起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照管和支持的教育模式。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其次,政法部門要加大對兒童維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害兒童權益的犯罪行為,特別是預防和制止侵犯農村留守兒童的惡性案件發生。
再次,政府要組織號召社會各界的志愿者成立服務組織,開展一對一結對幫助,并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服務等方面以重點扶持。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理想信念、法制、科技、文化教育,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最后,政府要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娛樂越來越豐富,街道、城區的網吧逐漸增多,這無疑給學生提供場所。針對青少年上網,政府應加大對網吧的管理力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嚴禁未成年進網吧,甚至杜絕未成年人上網。
總之,“留守兒童”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
要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教育所面臨的一大新課題,他更需要父母、教師、社會的共同的努力。但主要陣地學校、教師是關鍵。學校應本著對每個學生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需要關心的孩子。參考文獻:
[1]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與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2]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現狀研究.2005.
[4]朱力.社會問題概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