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近日確認,全國執行高考新方案,不會在2016年,而是2017年。英語不再參加統一高考,由社會機構組織考試,學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績和大學英語四六級一樣分等級,全國都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顧明遠先生是前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他所表達的內容,并不是來自官方的信息,而只是民間(或者說更多接觸到官方信息的民間)的看法,其所說的,與此前其他一些專家表達的沒有太大的不同,但基本上傳遞了高考改革的思路——這一思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已提到,即減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多次考。
在筆者看來,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方案設計),還主要集中在科目改革、計分方式調整上,而這并沒有觸及高考改革的實質,如果教育部門最終確定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如此,這非但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的應試教育問題,還可能出現新的問題。
有不少專家和社會輿論把英語不在統一時間考試,稱為退出高考,或者實行社會化考試,這是不負責任的解讀。退出高考的說法完全錯誤,只不過是不放在統一時間考,高考英語還是要考。而社會化考試,從目前的情況看,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實質上的。
英語不在統一時間高考,不論是計最高的成績進總分錄取,還是計等級由各校提出等級要求,都沒有做到社會化考試,讓英語回歸本質,也無法減輕學生的負擔。計最好一次成績進總分投檔,是從以前一考定終身轉變為多考定終身;而高考英語計等級,高校在錄取時提出英語等級要求,也不可能如大家想象,就降低了高考英語的地位,在集中錄取制度框架下,教育部門要按一定的規則集中投檔,如果一本院校都提出英語等級要求為A,那些英語為B的學生就無緣一本了,而這些學生以前還可以通過其他科目把英語分數拉上去。結合我國的集中錄取制度,仔細分析下去,會發現這種改革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包括出現更嚴重的應試傾向,薄弱學校不重視不計分數的科目(因為各地會以計分科目分數劃一本線)、農村學生進名校更難(英語等級低)等等。
很顯然,問題出在集中錄取制度上。我國高考制度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考試,而是錄取——用高考成績作為唯一錄取依據,由教育考試部門制定統一的投檔、錄取規則投檔,把所有學生納入一個評價體系,但回顧過去10多年的高考改革,對集中錄取制度改革甚少,總是在科目改革上做文章,包括自主招生改革,也和集中錄取制度嫁接,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僅僅是獲得高考錄取優惠而已。
真正的社會化考試,應該是學校自主認可考試成績,學生自由報考,如果英語考試還是由教育考試部門組織,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加,高校必須用這一成績作為錄取依據,這哪是社會化考試?進一步說,只有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才有考試社會化的可能,否則,如果高校實行集中錄取制度,考試就是由行政主導的考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