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利用農村閑置設施居家養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這是浙江金東區推行的居家養老新模式。
《民生周刊》記者獲悉,自2013年4月推行這種模式以來,成效頗為顯著,目前金東區已投入使用232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14年繼續推進,在金東轄區508個村莊選取中心村,最終將建成278家,通過這些建成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給周邊村配送飯菜,力爭做到居家養老全覆蓋。
在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我國老齡化問題的重心和難點在農村。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達到15.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4個百分點,高于城市老齡化程度。
目前農村養老的現狀如何?與城鎮相比有哪些不同?浙江金東區居家養老的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是否具有推廣意義?為此,《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陸杰華。
民生周刊:為什么您認為我國老齡問題的重心和難點在農村?
陸杰華:從現狀上來看,我們現在更多關注的是農村,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方面是我國的老齡化逐漸城鄉倒置。過去是城市的老齡化速度比較快,現在是農村地區、不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老齡化速度比較快。這和遷移流動有關系。農村地區、不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年輕勞動力都流到城市和發達地區,從而造成老齡化倒置,老齡化速度快于城市。
另一方面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系。在有關民生的公共政策方面,城市地區有更多的財政投入,能夠關注民生,關注養老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養老公共政策的出臺基本上是在發達地區。東部地區要好于中部和西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城市化水平比較高。
涉老的政策,在同一個地區,基本城鄉概念的區別并不特別明顯。比如北京,出臺養老政策,都是城鄉統一的。但是現在很大的問題是,政策是統一的,但服務的資源是不統一的。北京西城區和延慶的養老,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也反映出,過去積累下的農村養老設備、理念和投入的不夠。
民生周刊:目前農村養老現狀如何?
陸杰華:農村基本的模式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與城鎮提出的居家養老或家庭養老并不是一樣的。家庭養老主要是靠子女。根據我們的研究,70%以上的家庭,是靠家庭養老。還有一部分是五保戶,屬于農村救助,通過養老院等形式養老。再有一部分不屬于五保戶,基本靠自己。我們關注的農村養老,主要是70歲或80歲以上的中齡或高齡老人。
目前反映出的城鄉養老資源差異比較明顯。比如說,糖尿病和高血壓,從發病率上看,可能是城鎮高,而農村低。但是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很多農村老人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衛生資源可及性比較差,這就是所謂的不平等。
民生周刊:農村和城鎮在居家養老方面有何不同?
陸杰華:據我們分析,農村低齡老人和子女居住的比例,比城鎮要高一些,但是高齡比例差不多。農村與城鎮的不同,主要是在生存環境方面:第一,農村的老年人很少有養老金,而城市的老年人有自己的退休金。
第二,在醫療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城鎮老年人都有醫保,農村的老年人有新農合。但是新農合主要是適合大病,老年人的慢性病沒有涉及。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方面,面臨的問題更多。
第三,農村的社區養老體系沒有構建。日間照料是其中一個方面,還有社區服務,包括提供文化娛樂、老年的心理咨詢等。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地區,主要是通過集體來關注這些,但是在制度上并沒有統一。
與城鎮相比,農村居家養老剛剛起步,絕大數地區沒有居家養老,有些僅僅有政策。在城市里拿著助老券可以享受到服務,但是農村沒有可以消費的地方。關注農村的養老,是關注基本養老服務。政府要起到兜底作用,這是政府的責任。
民生周刊:政府需要在農村居家養老方面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陸杰華:將來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在規劃設計上,要為農村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和公共財政的投入。居家養老,老年人還是呆在家里,政府要提供便利服務,如上門的生活照料。從現在看,這個難度比較大,農村不像城鎮那樣集中,農村護理資源比較稀缺。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專門提出農村養老問題,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比如臨近的幾個村莊要建立大型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間照料。關于各部門的分工和責任,都進行了細化。
民生周刊:金東區的居家養老模式有推廣意義嗎?
陸杰華:我認為,金東區的這種模式不太容易在全國進行復制。只是適合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這里面有慈善的思路。我們現在要分清的是,政府要做什么,社會組織能夠做什么。這種模式是通過社會力量做養老,包括政府引導支持。從全國的農村養老來說,政府在政策、投入和規劃等各個方面,所有的東西都要考慮到。
民生周刊:您理想中居家養老是什么樣的狀態?
陸杰華:農村養老要以居家養老為主。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扶持,包括上門服務等生活照料,因為農村老年人更傳統。
關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利用當地資源,比如村里的衛生服務室。這需要地方做好規劃。很多農村衛生服務室很小,要做日間照料需要有一定的規模,要有休息、康復和吃飯的地方。怎么樣利用好現有的資源?根據村里老年人的規模,進行設計規劃。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農村的地域面積比較大,交通不是特別發達,做社區日間照料的成本要高于城鎮。盡管農村的物價低,但是服務的資源相對比較稀缺,沒有聚集優勢。這個是需要思考的。
服務的內容,主要是日間照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輕微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進行照料和簡單的康復。另一部分是對于健康老人,能夠讓他們享受休閑的文化,如棋牌,享受知識的教育,如電腦等新技術。同時,對于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需要有專業的人員,到家里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這需要政府要掏一點錢,個人也掏一些。
居家養老,屬于社會化養老的一部分,政府要承擔一部分,農村政策相對比較少。哪些老年人的養老是需要政府兜底的?子女比較多的,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不需要,個人負擔不了的則需要。
農村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都遠遠落后于城鎮。在機構養老方面,盡管很多農村地區有養老院,但服務和設備都是不夠的,基本都是處于計劃經濟的狀態。農村社區養老這一部分還是空白的。我認為,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把幾種模式合理分配,農民歸根到底還是希望在家里養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