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丁筱凈
從整個行業來看,用戶開發已到了飽和階段,未來只能從存量市場去轉化。換句話說,屬于運營商們最好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
《關于電信業務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通告》(簡稱《通告》)剛剛發布不久,運營商之間的4G資費博弈再次開始上演。
此二者是否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目前尚難判斷。即便如此,資費放開后,消費者對可能帶來的電信資費下降充滿了期待。
普遍的觀點認為,隨著電信資費市場化時代的到來,降價依然是趨勢,不過下降的幅度越來越小。
從整個行業來看,用戶開發已到了飽和階段,未來只能從存量市場去轉化。換句話說,屬于運營商們最好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
運營商的博弈
5月14日,《通告》發布后第5天,中國移動4G新資費發布會召開。
“如果回避了資費問題,也就回避了比較突出的矛盾。”發布會上,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副總經理陸文昌坦言,此次中國移動的4G資費下調就是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回應新出臺的資費完全放開的新政策。
他談到,國家放開價格管制,這也是開展市場化競爭的重要一步。中國移動非常珍惜市場化的時機,珍惜政府給予市場自由組合資費的權利。
作為對新政策的回應,此次中國移動4G新資費調節幅度的確較大。記者對比發現,流量單價最高降幅達50%,以原4G套餐中的70元1G流量包為例,在新套餐中70元可獲得2G流量。原全球通上網套餐、商旅套餐客戶升級后,在套餐費用不變、語音分鐘數不變的基礎上,4G上網套餐中的流量為原套餐流量的2-6倍。
作為此次資費調整中的亮點,中國移動首次推出了流量“季包”和“半年包”,這意味著流量月度清零的計費方式被打破,流量使用更靈活。此外,還推出流量分享服務,使用4G套餐的客戶,最多可授權4位親友分享自己套餐內的流量。
市場競爭機制下,彼此的博弈較量已見白熱化。幾乎與移動4G新資費發布的同時,三大運營商中的另外兩家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調價”。
據了解,中國聯通推出沃4G自由組合(DIY)套餐,讓用戶能夠自選流量、語音、信息、來電四類服務組合成自己的個性化套餐。同時聯通還宣布5月15日—16日推出1GB流量半年包的一折搶購活動,折后流量包的單價僅為10元。而中國電信推出新產品“天翼G流量套餐”,主打流量翻倍、月流量超G及宵夜流量等多個新概念。
在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看來,新政策為虛擬運營商帶來機遇。談及對資費放開的看法,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政策出臺后,虛擬運營商一直在推廣的去套餐化、自由組合套餐,套餐業務服務化等方式,將有更廣闊的運作空間。
空間變小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電信業的市場化競爭最為激烈。”電信專家項立剛說。
他舉例說,美國3億人口,電信消費每年為5000億美元,約等于3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用戶每年的電信業務消費為1萬億元人民幣。考慮到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比下來,中國消費者人均負擔其實并不重。
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的調研數據,對比13國最近3年的移動蜂窩電話資費水平,中國已經是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在發達國家中,美英日是我國的13-20倍,韓國是我國的3.2倍。在發展中大國中,只有俄羅斯、印度逼近我國,分別是我國的5倍和1.5倍。”
從已經發布的4G上網套餐內容看,數據流量資費顯著下降。跟國外市場相比,我國4G上網入門資費較低,不過套餐所含數據流量比較少。
按照項立剛的說法,從2000年左右,一直到這次《通告》出臺之前,電信資費執行的是政府指導價;而在2000年以前,中國電信業執行的政府定價。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在于:此次政策對未來電信資費趨勢產生什么影響?是否會出現以往資源價改中“逢改必漲價”的現象?
對此,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市場經營研究部主任、高級工程師許立東談到,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漲價幾乎不可能,電信資費一定會呈下降趨勢,但下降的幅度可能會變小。
他分析說,從結構上看,語音資費下調幅度會越來越小,但流量可調的空間依然較大,流量是未來電信競爭中的重點。隨著虛擬運營商進入,流量資費和服務方面具有經營優勢,其帶來的競爭也會推動資費下降。
對于政策所起的作用,通信世界網總編輯劉啟誠表達了不同看法。他說,近幾年,運營商的資費已經很靈活了,已經完全市場化了。本次只是將一些不起主導作用的文件清理掉,并沒有太多實質性意義。
在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看來,電信資費放開政策的意義在于,新政策實施后,政府不再干預定價,企業定價的自主權將得以加強。各省電信資費的“暗補”變成了“明補”。
他認為,政策本身不能促進資費下降,但在兩個背景下,降價或許能夠實現。一是,流量為主的時代到來,技術進步使得成本有降低的空間。二是,虛擬運營商的加入,未來將有30家運營商展開競爭,迫于生存壓力,可能會出現降價。
與價格相比,劉啟誠更加關注服務質量。“價格僅僅是消費者最基本需求,中高端客戶更加看重通話質量、網絡流暢、增值服務,以及消費透明程度。”他說。
行業大勢
從去年年初開始,電信領域的改革進程明顯加快。付亮注意到,通信政策不斷調整,電信資費不斷放開,以及移動轉售業務、發放4G牌照、國家基站公司成立、電信營改增等,電信領域的大事不斷。
在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立新看來,三大電信運營商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頂峰時中國移動的利潤率能達到30%以上,而現在總體利潤率難以超過15%。預計5年以后,利潤率大約在9%-15%。”他說。
對于4G業務的發展,他并不看好。他分析說,將來移動4G方面至少要投入3000多億元,包括建基站、出手機、做促銷等,而現在才不到300萬4G用戶。
“我個人認為將來4G會虧損,因為4G拼不過WIFI。雖然現在是4G手機,但其中60%以上的流量都是通過WIFI實現,所以我不看好4G能賺錢。”王立新說。
據何霞分析,當前中國總體電信業務收入增速依然高于GDP,移動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在電信業務總收入中的占比已達74.8%。不過,她也指出,用戶增速下降及消費彈性下降,這表明移動語音市場正在趨向飽和。
劉啟誠也談到,經過這幾年的電信改革和發展,中國移動用戶數已經十幾億,市場到了飽和階段。市場競爭下,未來只能從存量市場去轉化。
電信資費改革歷程
●2000年12月25日:《關于電信資費結構性調整的通知》發布。降低國內長途及國際、港澳臺電話資費。其中規定的資費為現行資費的基礎。
●2001年6月21日:《關于取消市話初裝費和郵電附加費等政府性基金項目的通知》發布,市話初裝費、移動電話入網費7月1日起取消。
●2005年9月2日:《關于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發布。10月1日起,國內國際長途及臺港澳電話通話費和移動電話國內漫游費等實行上限管理。電信企業在制定資費方案時應報相關部門備案。
●2008年2月13日:《關于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通知》發布。決定降低移動電話國內(除港澳臺)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
●2009年11月18日:《關于調整固定本地電話等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發布,對固定本地電話等業務資費實行上限管理。
●2010年5月24日:《關于調整移動本地電話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發布,鼓勵降低資費,單向收費。移動本地電話業務資費由運營商自主定價。
●2014年2月17日:《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下發。其中,電信業務資費標準審批將取消。
●2014年5月9日:《關于電信業務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通告》發布,所有電信業務資費均實行市場調節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