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燕
氨溴索注射液輔助治療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
陳蘭燕
目的 氨溴索對于支氣管肺炎(小葉肺炎)治療的輔助作用及療效的觀察分析。方法23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 將其隨機分為Ⅰ、Ⅱ兩組, 每組115例, 用注射氨溴索聯合常規治療方法治療Ⅰ組患兒的肺炎, 用常規的方法對Ⅱ組肺炎患兒進行治療, 比較和分析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Ⅰ組的治療顯效率87.8%、治療總有效率99.1%, 顯著強于Ⅱ組(63.5%、88.7%)治療效果,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氨溴索輔助治療兒童小葉肺炎的作用明顯, 值得在肺炎的臨床治療上進行推廣。
氨溴索;支氣管肺炎;輔助;療效
支氣管肺炎(小葉肺炎)是極其常見的兒童易患疾病之一, 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感染率, 病發的原因多數為細菌感染所致[1]。小葉肺炎的預防、治療都顯得十分關鍵。預防方面,需注意增強兒童體質、同患病人群進行隔離等。常見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抗生素、抗病毒的藥物治療為主。有研究顯示,氨溴索能祛痰, 所以氨溴索的口服液對于小葉肺炎治療的輔助療效明顯、安全[2]。本文抽取230例本院兒科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間收治的小葉肺炎患兒, 平均分成兩組后進行對照治療, 一組輔助以氨溴索治療, 另一組則進行常規治療, 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和評價, 探討氨溴索在小葉肺炎的治療中的重要輔助作用。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兒科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間收治的230例小葉肺炎的患兒。其中男178例, 女52例。患兒的年齡9個月~9歲, 平均年齡(3.4±0.9)歲。患兒均有3 d~2個月的病程。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和發病狀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隨機抽取230例小葉肺炎患兒, 將其分為Ⅰ、Ⅱ兩組, 用注射氨溴索聯合常規治療方法治療Ⅰ組患兒, 用常規的方法治療Ⅱ組患兒, 比較和分析兩組的效果。
1.2.2小葉肺炎診斷方法 若患兒中出現白細胞數量明顯升高者、發熱咳嗽黏痰者、呼吸困難急促氧飽和降低者、斑狀肺部陰影者可診斷其為小葉肺炎患兒, 應對其及時進行相關治療。
1.2.3治療方法 Ⅱ組給予必嗽平12 mg/d, 3次/d, 10 d。Ⅰ組在Ⅱ組的基礎上輔以氨溴索液體注射, 2周歲以上的患兒, 14 mg氨溴索溶于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 1次/d,注射10 d, 2周歲以下的患兒藥量減半。
1.3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醫護人員記錄用藥反應和氧飽和度、呼吸頻度等數據。療效顯著:咳嗽等體征、癥狀7d內完全消失;療效良好:大部分體征、癥狀7 d內消失;療效不明顯:體征、癥狀未減輕或更加重。總有效率=(療效顯著+療效良好)/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該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和Ⅱ組的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Ⅰ組的治療顯效率87.8%, 明顯高于Ⅱ組的63.5%(P<0.05);Ⅰ組總有效率99.1%, 顯著強于Ⅱ組的88.7%(P<0.05), 見表1。

表1 Ⅰ組和Ⅱ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小葉肺炎是兒童常見病之一, 往往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多數因細菌感染導致。小葉肺炎預防十分關鍵。小葉肺炎的預防強調加強鍛煉和飲食的補充, 以增強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并在去人口聚集的場合時注意防護, 避免感染,則能有效地降低感染的幾率, 從而降低死亡率。
在治療方面, 氨溴索具有溶解糖蛋白纖維、降低痰液黏稠度的溶解作用和調節黏液分泌和運輸的功能, 是一種治療肺炎及呼吸道疾病的新型藥物, 也是治療小葉肺炎的一種較好的輔助用藥選擇, 但由于其有一定副作用, 對于不同年齡的患兒應酌情使用。從文中的數據看, 輔加以氨溴索的治療組總體療效明顯強于單純的常規治療, 患兒的咳嗽、黏痰、發熱等癥狀在7 d內明顯減輕, 說明單一的常規用藥不及聯合氨溴索共同用藥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知道氨溴索的某種作用會促進常規藥物的療效, 兩者共同作用, 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 輔以氨溴索治療兒童小葉肺炎的作用明顯,值得在更為廣泛的呼吸道及其他肺炎患者的相關臨床上進行推廣。
[1] 韋家美.氨溴索注射液輔助治療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21):61.
[2] 蔡志豪, 謝潔.鹽酸氨溴索注射液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5):485-486.
2014-04-30]
471003 河南洛陽市第二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