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梅
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護理體會
張俊梅
目的 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9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9例,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 給予觀察組患者系統的臨床護理, 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5.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系統的臨床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護理;效果
為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 提高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 對本院收治的9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行不同的護理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其中男61例, 女37例, 年齡最小41歲, 最大71歲, 平均年齡55.5歲;其中自發性心絞痛17例, 復發勞動力性心絞痛22例,變異性心絞痛23例, 初發勞力性心絞痛36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9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 并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系統的臨床護理, 其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護理人員應認真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 及時掌握患者血壓、心律、心率等變化情況;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認真觀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性質及持續時間等;要指導患者掌握識別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方法, 以防心肌梗死發生。
1.2.2心理護理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因生活、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極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 同時由于該病發病急, 因而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絞痛癥狀較重, 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所以, 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視, 耐心的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從而逐漸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使其保持平穩、樂觀的心理狀態。
1.2.3藥物護理 由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極易由于藥物作用使得患者頭面部血管擴張, 從而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比如面色潮紅、心悸、頭痛等。因此, 為了防止患者用藥后發生體位低血壓癥狀, 應囑咐其在服藥后盡可能臥床休息。若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治療, 則應利用輸液泵合理的控制輸液速度, 通常將輸液速度控制在8~10 mg/min間, 從而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另外, 在給予患者輸液治療時應定時對其血壓進行檢測, 若有異常現象發生應立即告知主治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
1.2.4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喜好為依據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 并且要囑咐患者飲食應以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糖、低鹽飲食。要囑咐患者進食速度不可過快,從而避免由于患者飲食過飽而導致其代謝耗氧量增加, 使得其心臟負荷增加, 進而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
1.2.5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措施, 耐心的向患者講解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相關知識, 比如該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措施、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不穩定心絞痛產生正確的認識, 并且要使其認識到治療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從而使其積極主動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另外, 護理人員還應以患者的實際病情為依據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從而逐漸增強其機體抵抗力。
1.2.6出院指導 雖然多數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經針對性治療及護理后癥狀得到顯著緩解或控制, 然而仍有少數患者在出院后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現象。因此, 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相應的生活指導, 囑咐患者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且要囑咐患者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等,且要囑咐患者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ST段恢復正常, 患者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消失;有效:患者ST段明顯改善, 患者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明顯緩解, 發作頻率明顯降低;無效:患者ST段無改變, 甚至加重, 患者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未好轉, 心臟事件發生次數增加[1]。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率為75.0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 該病主要是介入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間的臨床表現。該病具有獨特的病理生理機構及臨床預后, 且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 若不及時給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療極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2]。而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則有治愈延緩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展速度, 對其預后進行改善。因此, 及時給予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臨床治療及護理期間, 為有效的促進患者康復, 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養成健康、正確的生活習慣, 且要保持樂觀、平穩的心理狀態[3]。因此, 在實際的臨床護理中, 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 并且要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給予其相應的病情觀察、藥物護理、心理護理等, 從而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同時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給予相應的出院指導, 從而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效的鞏固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率為75.0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這就說明,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系統的臨床護理, 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1] 邵帥.普羅布考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后的影響.天津醫藥, 2012, 40(5):516.
[2] 楊威.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三種炎癥因子變化的臨床意義.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9):953.
[3] 雍學芳.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60例療效觀察.廣東醫學, 2010, 31(4):516.
2014-03-17]
450000 河南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