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天地之中告成鎮
撰文/孟杰
天地萬物有著自己的流轉,這已經是我們的公論,但是在古代,不論是市井的小民還是廟堂上的士林高官,卻都一致想及一些有關天命的東西,而言及此類,倒是又有一則公認的地方,那便是有關天地之中的所在——告成。
告成,這個“天地之中”,孕育了中文化的深奧內含,于是中原地區被稱為中國,豫州被稱為中州,華夏民族被稱為中華。如此,中國、中華、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以及河南方言“中不中”等詞語中的“中”字都由之而來。
告成鎮距登封市區東南12公里處,全鎮總面積72.81平方公里,位于嵩山箕山之間,潁河橫貫腹地。全鎮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8公里,呈倒“手”形。其原名為古陽城,后來牝雞司晨的一代女皇武則天于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取大功告成之意,遂改陽城為告成。
告成鎮歷史非常悠久,即使放眼全國都是一處難能可貴的中華古地,僅從周遭上便能看出一絲端倪,它東距鄭州不足70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陽、南距許昌皆不足80公里,而此三城都是在史書中留下過諸多痕跡的名城大埠,身處其中的告成在歷史底蘊上自然也不會輸于其后。
“陽城和太室,都居九州中心,位置非常重要。”這是清乾隆縣志里對于告成鎮的一段記載。放下諸多冗雜的傳聞不提,告成鎮一直都有天中地心的說法。而后來的歷史發展中,它也的確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原地域為數不多的上古圣地。
在這樣一個72.81平方公里的地方,告成自古便人杰地靈,文物薈萃,有“文物之鄉”的美譽。迄今為止,全鎮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鄭州市級1處,縣級10處,一共17處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古寺、廟、遺址20多處。窺一斑而知全貌,告成的文化積淀厚到無法測量。除卻我國最早的私有制王朝——夏朝建都于此,還有不得不提的東周陽城遺址,它位于告成鎮北溝村西部與告成村北部山坡地一隅,順地勢北高南低,南臨潁河,北接東西起伏的丘陵高地圪塔坡,西鄰龍山坡,東靠發源于圪塔坡東側南流的北溝小溪西岸。整個遺址面積約200余萬平方米,內有規模巨大的東周夯土城垣建筑遺跡,龍山文化時期的遺跡和遺物;春秋晚期的遺物;戰國時期的遺物;規模巨大的戰國晚期輸水設施;漢代遺物和告成東門外即陽城南城外的戰國時期鑄鐵遺址。
歷史上,告成是華夏九州的中心,因著這樣的緣故,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負責創建的觀星臺也將選址定在此處。另有天文博物院、夏都遺址、王城崗遺址和戰國冶鐵遺址、漢墓群、唐宋曲河瓷窯遺址等,再有石淙會飲、玉溪垂釣、潁水春耕、箕山避暑等皆為中岳嵩山八大景,成為陽城一地為人熟識的人文遺存。







告成像極了一串熠熠發光的珍珠,攜著中原大地的榮寵,戴在了媚眼如絲的中華之上,成為斑駁大地上一處綻放的霽顏。
觀星臺該是這串珍珠最美的那一顆吧。
它由臺身和量天尺兩部組成。頗似覆斗的臺身高9.46米,連同臺頂小屋通高12.62米,臺頂平面呈方形,每邊長8米,臺基每邊長16.7米。壁面有明顯的收分,表現出早期磚石結構特征。在臺身北面,設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筑著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簇擁臺體,使整個建筑布局顯得莊嚴巍峨,踏道和臺頂邊沿筑有1.05米高的短欄和短墻,憑欄遙望長空,不由生出豪放之氣。梯道的四個排水獸頭,不只有裝飾之美,更利臺頂排水。臺底到臺頂北壁正中又有一凹槽,槽的東西壁明顯對稱,自下而上有明顯的收分,南壁上下垂直,顯然是測影高表的遺跡。這便是觀星臺大概的樣貌,或者說遺留,畢竟在它700年的歷史里,時光的鑿刀可以摹刻掉很多東西。
觀景臺的內容遠遠大過了一個石頭的臺子,還應有“周公測景”的修辭。
話說周公測景臺位于告成鎮觀星臺景區內部,是我國古代測量日影,驗證時令季節觀測天文的儀器設施,在西元723年,彼時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將測景臺的土圭土表換作石圭石表,以便保存,而它本身原是古代周公姬旦立八尺表土圭測影的遺址。測景臺由青石制作,分作臺座和臺柱,臺座叫圭,臺柱叫表。石表南面刻有“周公測景臺”五個楷體字,石座北面刻有一副對聯:“道通天地有形外,德蘊陰陽無影中”。夏至日正午,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好與石表距臺座上北邊沿寬度相等,所以地面上看不到日影,故當地人稱此臺為無影臺。明代為紀念周公在此“測日影、定地中”,在測影臺修建一座周公祠。
陽城還是山水的福地,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天公的有意為之,總之,二者成為了連珠成串最為堅韌的絲縷。
自古有山便有水,名列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停在陽城之畔,帶來了裝點告成的山色和水紋。此處的石淙河又名平洛溪水,發源于嵩山東麓九龍潭,東南流經馮溝、盧店、朝陽溝水庫,向南經曹村、垌頭、至西劉碑折轉向西流經雙廟境內3公里,與告成東小河交匯注入潁河。而僅石淙河一地,便孕育了近萬平方米的自然山石、張易之序,薛曜書以及鳳凰樓等諸多亮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游人。
告成正是這樣一串熠熠生輝的”東珠”,不輸歷史,飽含氣質的留住了中華文化的韶華,又在人文薈萃間,拾起了承載明日的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