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通常指歌詞十分押韻、曲調可配上任何舞蹈、曲風或上口或雷人的歌曲,它男女老少皆宜,褒貶不一,以令人中毒的旋律風靡各地。從《愛情買賣》《最炫民族風》《狐貍叫》到《小蘋果》,“神曲”為什么能那么“神”?
總結這些神曲,會發現它們擁有幾乎共同的特點:通俗、簡單、節奏感強。
這無需過多解釋,但正是以上特點成為聽者被洗腦的重要原因被神曲“洗腦”,其實是一種名為“Earworm”(耳朵蟲)的大腦神經運動。
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曾提出“不自主記憶提取現象”理論。簡單來說,神曲通過它特有的旋律和歌詞,不斷刺激人的大腦,讓大腦注意它并留下深刻印象。接下來,一旦提取線索出現,比如回憶到聽神曲的場景、看到神曲的歌詞,甚至僅僅感到無聊時,大腦就會觸發相關信息,人的腦子里就開始單曲循環某個神曲的片段,越是想停,就越停不下來。
這種現象在過去并非不存在,但不得不說,神曲的出現跟網絡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有莫大的關系。
比如鳳凰傳奇,這個組合在2005年開始走紅,2006年撈到第一桶金,走紅的渠道不是音樂電臺,也不是電視臺,而是Flash和手機彩鈴?!对铝林稀吩鴦撓铝瞬殊徬螺d7900萬次的驚人數字。
此前,能夠編寫、演唱和傳播歌曲的,都是國家認證機構,但互聯網帶來的草根時代,讓更多人有了創作、傳播音樂作品的能力。而因為受眾是普羅大眾,他們必須仔細琢磨并貼近大眾的愛好和品位。
所以,也有理論認為這些神曲的流行與聽眾的選擇有關。哲學家、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的觀點稱,聽流行音樂的時候,不需要專注領會音樂的震撼和洗禮,只需要漫不經心地當做背景音來欣賞、消遣。于是,大眾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便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品位始終不高。
這個說法,與一句中國古語不謀而合“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意思是,好音樂沒人聽了,“神曲”卻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