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志10月 17日發表題為“美國必須直面中國挑戰”的文章指出,在未來10年內,中國會成為美國最重大的安全挑戰,甚或超過冷戰,美國決策者和公眾必須直面這一現實。
這一出自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獨立承包商哈迪克的文章,提出了4點理由:首先,美國未來的決策班子必須承認寬容政策不是有效的對華政策。如前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要求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主張對華實行“和解政策”,然而中國的回應卻是更加自負、更多“切香腸”戰術,并加快軍事現代化進程。其次,隨著中國全面開展導彈,和探測裝備革命,美軍必將面臨其傳統作戰概念在西太平洋不再奏效的事實。第三,為應對中國的軍事變化,美軍也必須進行調整,增加更多潛艇和更少大型水面艦船,國會和軍工業必須直面這一挑戰。最后,美國公眾不得不接受中國的挑戰會無限期存在的現實。
類似哈迪克這種渲染中美必有沖突或戰略相撞的觀點,已并非什么新鮮事。但顯而易見,這些觀點也都有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沒有認識到中美之間真正的挑戰是什么?毫無疑問,盡管現在中美內部都有人主張建立兩國新型大國關系,但現狀是兩國關系還處在一個重要的分岔口,因為它還處于摸索和構建階段,沒有定型。它既有成為偉大合作與接觸大國關系的潛力,也有可能惡化為緊張和沖突。如最近有民調顯示,只有10%的中國人認為美國是可信的,同樣只有25%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可信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中美關系復雜得很,同時存在著合作、接觸以及遏制與反遏制等多層面的關系。因此說,中美之間上至高層下至普通民眾,包括一些學者在內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讓兩國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避免恐懼與擔憂成為破壞兩國關系的星星之火。
應該說,中美共同努力使兩國關系向新型大國關系方向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雖然美國有一部分人是從緊張和沖突這個視角來看待中美關系的,如明顯把中國視為戰爭對手的海空一體戰以及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等都是出于這種考慮。但與之相比,中美成為合作與接觸關系的潛力更大、現實性也更強。正如不久前訪華的美國前總統卡特所指出的,中美兩國間已經保持了35年的和平,這種和平比任何有關中美會迎頭相撞的假設,都更有說服力,因為它就是現實,誰也否認不了。卡特同時指出,中美兩國之間存在的分歧遠不及雙方擁有的共同利益。
作為當年推動中美關系發展的總統,卡特的話明顯比軍火商哈迪克的觀點更加令人信服。而且卡特的觀點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哈迪克的觀點則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難逃為賣軍火鼓吹中美矛盾之嫌。客觀而言,這個世界之大足夠容納下中美兩個大國,中國的崛起并不會必然導致美國的衰落。相對于種種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假設,美國更應該防范來自自己內心的魔鬼,而這將是其在處理與中國關系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