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衛隊員雖然被視為業務水平優秀的技術人員,但自衛隊的實際戰斗力卻始終令人質疑。
日常訓練“磨洋工” 如今,自衛隊已實現高度職業化,隊員服兵役如同上班。每天早上8點,官兵乘坐電車或開私家車趕往基地訓練,下午5點,脫下制服換上便裝回家,除了值班,不需要在基地過夜。
把隊員的日常訓練稱為“磨洋工”也不為過。以陸上自衛隊為例,他們的軍事訓練實際上以體能鍛煉為重點。新兵隊列訓練,士兵們隨著樂曲節奏做動作,像小學生做廣播體操,且滿30分鐘休息一下,喝瓶冰鎮雪碧解解渴,然后繼續訓練。如此反復幾次,就結束了半天的訓練。自衛隊還有一個奇葩規定:只要室外氣溫超過32度,陸上自衛隊就停止訓練回營房吹空調去了。
目睹發現內緊外松 從自衛隊員的心態、訓練水平等方面看,至少可以說這支武裝力量還沒有為打仗做好充分準備,但有一點不可忽視,這個民族的尚武基因并未泯滅。這得益于筆者的一次參觀日本防衛省之旅。
防衛省位于東京新宿,坐落在一個地勢較高的小山坡上。在防衛省門口,只看到個穿著制服的保安在門口漫不經心地晃來晃去,全然沒有“衛兵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感。然而當走人大門向防衛省主樓靠近時,遠遠地就能看到主樓高懸著“居安思危”四字,這與松懈門衛的反差太大了!
防衛省大院內的運動場部署著防空導彈陣地。開始還以為是退役的老舊裝備或模型,實際卻是處于臨戰狀態的“愛國者- 3”防空導彈陣地。發射機面朝西北上空,可能是要隨時攔截來襲的導彈。看到這里,筆者才體會到什么叫管理上的內緊外松。
先天的尚武基因 在主樓背后的一處角落,至今保留著戰敗前后在軍部自殺高級將領的墓碑,共有兩塊。只要每次有防衛大臣、副大臣和防衛政務官上任或離任,官員都會在墓碑前搞個簡短的“慰靈儀式”。目睹這些墓碑,不能不讓人意識到現在的日本并沒有忘記那場戰爭,也不難看出防衛省與戰前日本軍隊之間隱秘的血脈聯系。
可以說,是島國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日本人先天的尚武基因。而日本民眾的種種性格都與講究秩序的軍隊的特性不謀而合。盡管今天絕大多數日本人厭惡戰爭,但如果政府再次號召國民“披掛上陣”,也許民眾仍然會瘋狂地沖上戰場,這就是難以理喻的日本的民族性格。在探討中日關系時,這一點不容忽視。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