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從順治六年開始制定了捐監政策,即:向地方、向國家貢獻若干石糧食,就可以發個秀才文憑,從而可去參加科考。當然,還可再捐糧食,直接授官,甘肅布政司王亶望就是這樣當的官。問題是這個政策實行之后,弊病叢生,一是官家與商家嫌買糧食麻煩,直接折算成銀兩了,使捐監糧以做國家儲備糧的初衷落了空;二是,大家都不愿做虧本生意,買官花了小錢,那就得賣官大賺錢。乾隆隱隱然有個感覺:賺了這些人一些碎銀子,可能會因此坍塌自己的好江山,他覺得劃不來,所以,在乾隆三十一年,這個捐監政策被取消了。
捐監叫停,對其他地方沒有多大影響,但對甘肅這個貧困地區影響頗大。甘肅十年九旱,一旦災荒了,如果沒有國家儲備糧,那不得了。所以乾隆三十九年,時任陜甘總督的勒爾謹向乾隆打了個報告,要求重新實施捐監政策。乾隆最后決定,給甘肅一省開個政策口子,重新實施捐監政策。乾隆一再強調:“積貯監糧,為備荒賑恤之用。”核心政策是,只準捐納糧食,不準折成銀兩。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也。王亶望在甘肅這個“政策特區”,大膽地闖禁區。怎么大膽呢?就是不唯規,只唯錢;上面規定不準將糧食折算成銀兩,我就將糧食折算成銀兩;上面只準將監糧入國庫,我偏偏將銀兩入私囊。王亶望在甘肅搞了不少新政策、新措施,比如,按照上面的規定,捐監起步價是50石糧食,他把這折算成銀兩47兩。給你捐監得填表啊,得蓋章啊,得發個本本啊,服務費加工本費是8兩,共55兩;55兩還不行啊,王亶望還“上有老”——上有老領導嘛,“下有小”——下有小的們嘛,他把這些成本都計入里面,其中,贍養上與撫育下都是2兩;還有不可預計的事情要應付,打了預算1兩,加起來是60兩,整數。
這個特別政策有一妙處:王亶望把上面的領導與下面的干部全部納進了他的籠子里,要腐敗大家一起腐敗,誰也不能站到岸上。
王亶望這樣干得有聲有色。到任半年,他向乾隆匯報工作,說已有19017人捐監,捐納糧食80萬石,三年后,共有捐監生15萬,收到監糧600萬石。這么多的糧食得有儲備庫,得國家撥款啊。于是,大筆大筆的銀子轉移支付來了。王亶望既然政績如此突出,那么不提拔就對不起干部了,所以,乾隆就把他調任浙江去當巡撫了。
王亶望調到浙江后,有樁案子牽系到他。他感到山雨欲來,他急了,他這么盤算著:我給國家做點兒貢獻吧,乾隆應該保護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嘛。于是他向乾隆表態,我捐款給國家搞建設,不是要治理海河嗎?我捐50萬!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么露富哪行?他被雙規了。
甘肅的案子因此浮出水面。案子一查,叫乾隆嚇了一大跳,朝廷的干部不是壞了一個啊,整個甘肅的干部無一人沒卷入其中。
現在輪到乾隆傷腦筋了。按照乾隆自制的法律,“數在一千兩以上者擬斬監候”。如果有法必依,那么甘肅全省縣處級干部都得掉腦殼,甘肅干部不全部空了嗎?乾隆專就此案修改法律:兩萬兩以上者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一萬兩以上,二萬兩以下,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一萬兩以下者,再議!5000兩的,那算了吧。為了適應反腐新形勢,乾隆對腐敗的立案標準一下子從貪腐一千兩銀子提高到一萬兩!
照這司法解釋,相關部門把名單報上來,乾隆還是嚇了一跳,得判死刑的還是多啊。乾隆再次出臺了司法解釋,貪污二萬兩以上者,如果以前有年終考核得了嘉獎、立了三等功什么的,可以免死。這個司法解釋出臺后,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最后只有52名被處死刑,被發配、被抄家者194人。
這個案子按照乾隆的說法是全省都爛了,而被處理者卻不上200,其他干部呢,得益于你腐敗我腐敗大家都腐敗,得益于乾隆把腐敗的紙面立案標準由一千兩提高到一萬兩。反腐敗被抓大放小,他們沒啥事了,該當干部的繼續當干部。
從造成的客觀事實看,許多貪腐者因此嘗到了甜頭,這讓乾隆也有了忌憚。乾隆一再提高殺頭門檻,本意哪里是什么寬仁?如果把一省的官員都殺光了,形成權力真空,西北就會出亂子。
摘自《暗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