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1月21日,光緒帝發布詔書,宣布用10年時間在清國境內禁絕生產、銷售鴉片。種植罌粟的土地也將以每年10%的比例遞減,對在期限結束以前完成全部禁煙工作的地區,將給以獎勵。所有吸食鴉片的人都必須進行登記,列明吸食的數量;販賣煙土者不得向沒有登記的人出售鴉片。對于60歲以下的人,政府將每年減少其鴉片供應量的1/5。在6個月內,政府將強制關閉所有的鴉片館,一年后將禁止出售煙具。酒館與其他公共娛樂場所不允許吸食鴉片。鴉片業經營者必須在官方登記,并且出具逐年遞減有關生意的證明,否則將會受到嚴厲處罰。帝國官員要為民眾做出榜樣,自己應該在6個月內戒煙。
光緒禁煙的詔令應該說還是順應民心的。這個用心良苦的詔令執行得如何呢?《帝國的回憶:〈泰晤士報〉晚清改革觀察記》一書介紹:除了廣州、天津等少數大城市,禁煙的法令與措施基本無效。即使是在皇城根下的北京,鴉片也依然在大張旗鼓地向未登記吸食鴉片的人自由出售。廣東陸豐縣雖然堅持購買大煙需要登記,卻隨意發放許可證,實際上跟不登記沒有任何區別。為了應付朝廷逐年減少罌粟種植面積的要求,河南虛報罌粟種植面積,增加的幅度達到25%~30%。這樣就算每年種植的面積真的減少10%,在一定的年限里,河南依然能夠維持龐大的種植規模。一句話,帝國的禁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鴉片是清朝的傷心事。雍正、乾隆、嘉慶諸朝其實都是嚴厲禁煙的。然而,政府的追究并沒有打敗官員的煙癮,更多的時候是政府在大張旗鼓地禁煙,官員在不管不顧地抽煙。
由于長期實行抑制工商業的政策,晚清的經濟非常落后,鴉片交易的稅收是各級政府最穩定的“金庫”。據當時的有心人研究,如果完全禁絕鴉片交易,中央政府要損失的稅收將近150萬英鎊(以20世紀初的幣值計算),地方財政損失的稅收則是白銀2500萬兩左右,相當于英幣300萬到400萬先令。就算朝廷真的舍得割下這塊肥肉,地方政府也未必有勇氣跟進。
個人能得到好處的事,不要誰提倡,官員們會挖空心思去做;個人得不到好處而又必須勞心勞力的事,即使有上級催逼,官員們也要千方百計抵制:這是光緒禁煙的困局,其實也是皇權下社會治理的死局。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