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號稱文明古國,據稱向來是以道德為立國之本的。在上者要以德教化下民,底層百姓也以德相推許,于是道德衛星一次次沖上了云霄。就連即位后實行“大清洗”的清朝雍正皇帝居然也是一個熱衷于放“道德衛星”的人。
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獎勵拾金不昧。1727年,一個鋤草的滿人在送錢糧的途中,發現車內有別人遺落的元寶一個,便呈報了有關官員。雍正得報大喜,說:一個卑微的夫役不貪撿到的財寶,實屬可嘉,那個元寶就獎給他吧,并命八旗宣傳此事。這是雍正朝報告拾金不昧事跡并且得到皇帝嘉獎的先河。第二年,田文鏡上奏皇帝,說是他治下的河南一農民更了不得,在地里撿到了170兩銀子如數交還,而且不收失主報酬。雍正這回出手更大方,既給農民賞銀,還賜了個七品頂戴,并傳旨要求官紳士民各界學習效仿。僅僅一個月,田大人報告在他的轄區又有了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雍正龍顏大悅……終雍正一朝,此類道德衛星就沒有停放過。
史家分析,雍正在褒獎“好人好事”時,對可能出現的作弊缺乏警惕。其實素來精明過人的雍正并非失察,而是自有他的小九九的。考察爭放道德衛星事件,其中有三方利益博弈,不可不辨。首先是皇帝老兒,他為什么對道德衛星如此熱衷?又為什么對可能出現的作弊眼開眼閉?很簡單,路不拾遺,這不是自古以來民風淳厚、世道清明的盛世標志?而盛世又是誰締造的?這不是證明寡人乃天縱圣明嗎?其次是爭先恐后上報“好人好事”的各級官員,他們熱衷于此的原因也無非是一種利益驅動,既然皇帝好這個,我們就多多益善,讓他高興高興,趁機拍拍其馬屁,同時還可以借此表示自己對老百姓教導有方,也算政績一種吧。至于那些拾金不昧的,排除其中真正的道德君子,相當一部分是沖著政府嘉獎的實惠而來的。摘自《四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