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征。
關于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后。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1909年7月7日出生于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3年后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正規軍”,并將制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后,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讓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設計校服。趙品三領命后,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采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便改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劉伯承看后非常滿意。
紅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于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準?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制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么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么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一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