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創,參議院議定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主張的青天白日三色旗只是作為海軍旗,另以十八黃星旗為陸軍旗。
1912年1月12日,孫中山在寫給參議院論國旗的信中,反對以五色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原是孫中山早年的親密同伴陸皓東為興中會所設計,計劃在1895年廣州重陽節起義中使用。起義流產,陸皓東被捕遇難,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此后,孫中山參與發動的歷次起義打出的都是這一旗幟。至于取義,他解釋說:“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著于赤幟,亦為三色,其主張之理由尚多?!?/p>
身為大總統,孫中山想讓青天白日旗成為國旗的主張沒有得到參議院多數的贊同,所以只能作為海軍旗,而不能成為國旗。對于這一結果,他雖然不滿意,但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直到1927年國民黨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才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摘自《民國年間那人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