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園園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中國 上海 200234)
目前基督教在農村迅速蔓延,已成為農村宗教的主流,直接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這一現象不容忽視。文中所提之日常基督教聚會點即安息日到本村大教堂參加禮拜之外的小型聚會點。據筆者了解H村共有五個,文中重點探討W日常基督教聚會點。
1.1 日常聚會場所的選定與聚會流程
1.1.1 日常聚會場所的選定。
在H村,除了每個星期的安息日要到本村的大教堂參加禮拜外,基督徒在每個星期三、六、七的晚上都會相聚在一個小的聚會點,這個聚會點是通過大家商定在其中某一家,最后由大教堂的領事來決定的,選擇日常聚會點最主要的標準是路途比較近、方便、空間較大。大概處于各家中心,這樣大家到的時間就會差不多。就本文所介紹的W日常聚會點就符合各要求,該家主人吳奶奶信仰了大半輩子的基督教。
這個日常聚會點一旦選定就一般不會改變,據了解W日常聚會點在這近30年間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之前都會告訴大家新的地址在哪里。被選為聚會點的基督徒家庭會為來聚會的姊妹(他們之間的互稱)夏天提供扇子、水,冬天提供暖氣等各種服務,而且他們會為自己家被選為日常聚會點而感到無上的榮耀。該日常聚會點的大廳內會懸掛耶穌牧羊圖像和十字架圖像。而在外觀上卻沒有十分明顯的標志,只有進去看了,才會知道這是聚會點。
1.1.2 聚會流程
H村日常聚會點的主要成員類型比較簡單,主要有兩大類:領事和成員。領事由大教堂相關人員擔任,主要負責領唱贊美詩、講解圣經和做禱告;成員主要是H村的基督徒。基督徒每個星期都有三次會來此聚會。聚會開始的時間會隨著太陽落山的時間不同而變化,冬季較夏季就會提前大概一至兩個小時。這也是為了大家來回方便。
先來的成員會相互間拉家常,等大家陸續來了,領事就會領唱贊美詩,并且教授新的贊美詩。這些贊美詩都是在前一個安息日在大教堂中所學,大都是歌頌主耶穌的。第二步是領事講解圣經,根據《圣經》內容向大家傳達主的圣意。在講解過程中領事一般都情緒高昂,極具渲染力。第三步是作見證,即“見證上帝的存在”。這時成員會起來述說近期看到的或者自身發生的一些耶穌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實例,并且會“獻”主(詳見下文),一般在一元至十元之間,讓大家感受到主與我們同在,以更加堅定基督徒的信念。第四步再次唱贊美詩,以溫習第一步所學新內容。第五步為大家一起做禱告。這是最后一個步驟了,這時大家集體起立,雙手垂直相握,閉上眼睛,領事說一句,大家跟著說一句,其間領事會把姊妹們所求之事大聲地轉達給耶穌,希望得到幫助。
1.2 成員的發展
H村基督教徒成員在近30年間呈現增長趨勢。由開始的40幾個人發展為現在約300人,其中女性200人左右,約占總數67%。W日常聚會點也由原來的不到20人到現在的約60位。其中以60歲以上的婦女占絕對數量優勢,約占總數的80%(約48人)。本人對于他們為什么會信仰基督教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了解。下面是本人曾經與W日常聚會點幾位基督教徒的對話:
我:吳奶奶,你之前不是不信的嗎?怎么現在你就來聚會了?
吳奶奶:那是我年輕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去了一個腎,所以就信了,神保佑。
楊大娘:因為距離比較近嘛,不管小孩還是大人經常來竄門,你吳大娘人又好,有時候碰到聚會的就會來聽聽,我孫子經常生病,來這邊禱告一下,病就好的快了。慢慢的就來了唄。
仲奶奶:我是因為我那老頭子當年生病了,所以就信了,一信就是大半輩子。
呂大爺:去年我病了一場,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我老伴兒信這個,就和她一起來了。
孫老太:一個人在家沒事,正好大家都認識,就來了
吳阿姨:小時候家里太窮了,我媽就領著我們信了,現在我們家的家境都上來了,我工作還可以,現在條件都好了。
不像其他地方,H村日常基督教聚會點新成員加入的程序相當簡單,他們一般是在老成員的引領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參加聚會,或者是家里出現大困難了,需要主的幫助。只要來了,就可以直接成為一名基督徒,大家就會相互以姊妹相稱。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洗禮,或者領證。新成員剛來時會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老成員都很熱情,很快大家就會打成一片,相互間沒有先后之分,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村民對于自己家人成為基督教徒一般都不會太在意或者反對,筆者采訪過幾位家中有基督徒的村民,回答大部分都是:“信就信唄,又沒多大影響”、“想去就去,在家也沒事”、“信了也好,主保佑她,也保佑我們一家嘛”。有時候時間久了也會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遇到困難也會說“求主幫助”。
1.3 相關“約定”
每種信仰都有其特定的禁忌,比如伊斯蘭教禁吃豬肉。H村基督教中的規定,與其說是某種信仰的禁忌,倒不如說是相互間的某種約定。H村的基督徒在飲食和日常生活方面沒有什么特定的禁忌,但是相互間會有一些約定:不罵人、在與人爭執中要退讓、飯前睡前禱告、不吃羊肉,還有不觀看喪禮,不跪拜。這些都是生活中很一般的約定。沒有強有力的約束性。如果違反了,其他成員也不會強烈譴責,只會熱忱開導,希望把他引上正確的道路,不要受魔鬼的驅使。
本人現場看過一名基督徒因為罵人而發瘋的情形:該婦人在家中與公公吵架,因為情緒激動,忘記約定,出口罵了公公,罵完后就內心發慌,并伴隨發瘋狀,又哭又喊,精神失控,家人立刻把她帶到W日常聚會點,領事立馬給她做禱告,并在她身上捶打,欲以驅除惡魔,其他成員跟隨領事圍著這位婦人一起做禱告,嘴里伴隨著:“主保佑,耶穌保佑,我這姊妹錯了,以后注意,請主原諒。”大約半個小時,這位婦女精神恢復正常,大家就開導她:“我們神的兒女,不應該罵人,你怎么可以忘記,怎么可以罵你公公。“該婦女也承認了錯誤,向主感恩。
除此以外,這些基督徒在飯前睡前都會自己做一些簡單的禱告,比如說吃飯前會雙手拿著筷子,閉上眼睛,說:“求主賜吃!”然后再開動,睡覺也是。在飲食上他們不吃羊肉,是因為據圣經所言,我們好比羊,耶穌是我們的牧人,耶穌保護我們就像牧羊人保護他們的羊群一樣。(約翰福音10章10節: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舍命。”)所以他們覺得吃羊就等于吃自己和自己的姊妹。
關于喪事之類,不看不拜,只信奉主為唯一真神。成員中如果有人去世,要按照基督教的規定,而不是按照當地的規定(要哭喪、守靈、請唱詩班 等)來安排后事。就連當地的喪禮也不能觀看,認為這樣是犯罪,如果偶爾看到了,就要立刻禱告主請求原諒。
1.4 經費來源
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行要有足夠的經費。H村日常聚會點的經費來源不是靠募捐而得,而是通過“獻”。而這個“獻”也不是隨便獻的。當家里有了喜事或者困難解決的時候就會獻1元到10元,以1元居多。如自己的腿、腰疼了,向主禱告,然后好了,就會獻,在獻之前會把事情敘述一遍,在獻錢的時候,會說:“感謝神”,其他的人也會伴隨他一起說。如果家里遇到大喜事兒,像家里孩子考上大學了、抱孫子了、大病好了,就會獻的更多,而且會發糖、放鞭炮。據他們介紹說,有一位女基督徒能歌善舞,被要求參加圣誕節演出,原本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可是她懷孕了(當地正在熱火朝天的搞計劃生育,而她已有兩個女兒),所以非常為難。晚上她就禱告主問怎么辦,第二天她在路上走著的時候就踩到了釘子,于是在床上躺了幾個月。這一事件她認為這是上帝的安排,既讓她不犯罪(無故不去表演會被認為是對耶穌不敬),又讓她順利產子,于是她不僅“獻”了,還發糖、放了鞭炮。
獻上來的錢由該聚會點的人家保管,一年中的中秋節和春節,會由該聚會點的人家負責用這筆經費購買禮物,分發給大家,中秋節時一般為月餅、果凍;春節時一般為兩條糕。在此說明一下,該日常聚會點在圣誕節時只是相互祝賀,不發禮物,因為圣誕節當天他們要到大教堂去吃圣餐。所以該聚點的經費主要應用于中秋和春節的禮物。每個人在接到禮物的時候會說一句:“感謝神!”
1.5 W日常基督教聚會點的幾個特點。
1.5.1 約束力機會為零。一方面,該聚會點新成員加入或者退出好無約束力,可以隨時加入或者退出,不需要任何形式,新老成員之間沒有標志性的區別。另一方面,每星期三次到聚會點聚會這個約定沒有約束力,如果某位成員有事,就可以直接不來,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是這種幾乎為零的約束力也恰恰反映了該聚會點的強大的自覺性,據觀察,每個星期三次聚會大家都會積極參加,早來的就會自覺的唱贊美詩,大家都相互幫助學習。如果一名基督徒覺得沒有必要或者不想再來了,可以直接退出,約束力相當于零,不會遭到領事或者其他成員的任何譴責。
1.5.2 成員學歷偏低。據觀察,該聚會點的成員大都為60歲以上的老人,她們大都沒有學歷,較好的為小學學歷,但只占總數約2%都不到。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到領事講解圣經的深度。因為成員理解能力有限,領事一般都會結合大家身邊的事情,以利于大家理解。在考察中本人發現,有積極者通過讀圣經來學習,不會的就學習查字典,現在已經可以好無障礙的閱讀。
1.5.3 排他性極強。在與他們談話中,筆者得知,該聚點成員大都認為自己現在所接受的基督教教義和禱告程序等是全世界最正宗的,其他的都是歪門邪道。如上文所提到的吳舅奶有次到縣城教堂參加禮拜,因其程序和形式與家中所教的不同而拒絕再次參加。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文化層次理論。該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五個層次[1],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根據該理論分析,H村平時基督徒參加聚會基本符合第三個層次,愛和歸屬感的需要。
2.1 從上文本人與幾位H村基督徒的談話中,可以總結出,不少新成員在入教之前一般都發生過大災難,比如家庭極度困難,或者生了場大病,加入基督教后,遇到諸如孩子生病、孩子考大學之類的事情都會來求一求主,希望得到主的幫助。正如王麗萍所指“大多數農村信徒認為信教能治病”[2]但是,當他們加入其中后,就會相互間以姊妹相稱,如親人一般。在與他們聊天過程中,不少人談到,剛來的時候是有些目的的,但是后來慢慢感受到其中溫暖,產生了歸屬感,因此即使困難解決了也不想離開。
2.2 該村基督教徒中老年人婦女居多,在家中晚輩們很少有時間和他們聊天,來到這里大家以姊妹相稱,又大都是同村人,相互間會拉拉家常,有的基督徒自稱剛開始來就是因為在家呆著也是呆著,來著還能說說話,來的次數多了,才慢慢相信?!叭绻硇枰桶踩枰己芎玫氐玫搅藵M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并且以此為中心,重復著已描述過的整個環節。”[3]渴望朋友、團體中同事之間的深情關系,并將為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
2.3 從更大角度分析,該村為勞務輸出村,中年男子大都外出打工,青年孩子外出求學,留在家里的長輩不能經常看到。加入基督教,參加該平時聚會點,一方面,從中獲得一種歸屬感;另一方面,希望通過自己信仰,求主保佑在外親人的,另一方面,當其中某位姊妹遇到喜事或者困難的時候,大家都會相互關心、幫助,如果某人生病了,大家都會為其祈禱,并且平時不聚會的時候也會上門看望,得到大家庭的溫暖。
信仰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域,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基督教在農村信仰中日益占據主流地位。基督教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起著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也因教導教徒不爭執、要謙讓促進了農村和諧的構建。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迷信色彩,希望通過這次分析W日?;浇叹蹠c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基督教的積極作用,趨利避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王麗萍.基督教在農村社區傳播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豫東Z縣X基督教社區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3.
[3][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