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彤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 北京10007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提出:“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大學定位研究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關于大學定位的定義,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但按照比較公認的概念,大學定位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自身的條件,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在一定時期學校的目標定位、類型定位、層次定位、學科定位、服務面向定位”。①此外,大學定位與大學類型、大學使命、大學層次、大學特色等概念相互纏繞,大學定位,如果從大學自身與外部關系的層面來看,涉及到“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定位”、“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學校內部各要素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 三個層面。 如果把“大學使命”作為大學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定位的話,那么“大學類型”、“大學特色”或“大學層次”則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②大學定位的問題,從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角度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大學特色發展和建設的問題,如果一所大學能夠表現出不同于其他大學的鮮明特色, 就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了自身的準確定位,同樣,如果一所大學能夠準確定位,也就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和建設,有利于學校的健康持續發展。 而大學的特色建設最重要的是專業特色、學科特色;大學優勢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以專業、學科和課程建設為核心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大學內涵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形成高水平的課程、學科和專業。
一所大學,如果自身定位模糊不清,則會造成決策行為、管理行為和教育行為的偏差。 在我國高等學校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有關大學定位和學校發展戰略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國大學過分追求高層次、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不考慮自身發展的條件與優勢,盲目擴大學校規模,學科定位綜合求全,使得學校之間缺乏個性與特色。 并且幾乎所有的高等學校都按照一個模式,即沿著“教學型一教學研究型一研究型”的模式梯度遞進。③
過分強調跨越式發展,規劃目標缺乏科學的依據,過高過大,缺乏有效的實現途徑。同時,盲目追求數量指標,如占地面積、本科生、研究生規模等,忽視教學、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等質量指標。戰略目標多在學校層面,對這些目標如何分解下達,實踐中如何實現考慮不多。④學校對大學定位流于紙面,宣傳意義多于實踐意義。
領導層的更替往往影響學校的定位和戰略目標,使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此外,由于大學定位更多體現大學管理層的智慧和意志,戰略規劃缺乏公眾參與及公眾認同, 從而大學的定位不能成為學校領導、學院院長、系主任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理想和目標,實踐中缺乏統一而堅實的思想基礎。
公立大學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大學的定位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不同層次的政府或政府部門的意志。 大學在戰略制定、定位上缺乏獨立性。 加上政府缺乏對大學實力評價和排名體系的引導,以至于社會上將不同類型學校按統一標準進行評價排名,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不同類型大學對自己進行科學的判斷、理性的定位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戰略規劃。⑤
以上問題,不僅會造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出現學校類型和學科構成的同質性,造成大學資源的浪費,滿足不了社會對多層次、多類型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會導致大學之間缺乏競爭性,大學發展基礎缺乏繼承性,難以健康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我國大學要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找準定位,辦出特色。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由英國“費邊社”的西德尼與比阿特麗斯·韋伯(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夫婦創建于1895 年,它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并稱G5 精英大學,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 校友及教員之中包括17 名諾貝爾獎得獎者,有近40 名為前任或現任的各國政要,70 余名英國國會議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培育出的重大學術思想,如韋伯—拉斯基—吉登斯的社會民主主義、羅賓斯—哈耶克—波普爾的自由主義等,深深影響了二戰后許多國家的發展,可以說,許多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有影響的思想、政治體系均源于該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可以說與其準確的大學定位和特色密不可分。 它是唯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 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的頂尖學府。它將自己定位為“世界領先的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 其對社會科學的專注在倫敦大學內部乃至全英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院創立100 多年來,始終專注于社會科學研究,依循公正的辦學與研究原則進行學院建設,其教學和科研工作始終堅持其拉丁文校訓所倡導的“尋根探源” 精神,鼓勵師生認真探知并了解事物發生的緣故,積極進行創新探索。學院對社會科學的研究特色體現在: 致力于最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研究,廣納英才,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強調應用研究的跨學科性等。 現任院長霍華德·戴維斯( Howard Davies) 也曾指出,社會科學的范圍應該是寬泛的,從會計學到哲學。在這種開闊的學術理念指導下,學院不斷擴展研究范圍,使學院的學科和專業設置涵蓋了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領域,⑥通過發展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支持社會科學的發展。
學院一貫堅持學術自由,對不同的思想理念兼容并包,學術氛圍寬松。 這種兼容并包的自由學術環境,使學院成為一個社會科學思想和理論的實驗室。 學院當時的經濟學代表人物羅賓斯 ( Lionel Robbins) 教授廣攬人才,哈耶克( Friedrich Hayek)就是羅賓斯聘請到的最主要人才。盡管哈耶克所倡導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與當時學院倡導的社會民主思想乃至與30 到40 年代整個經濟思想界和決策層的主流思想都不一致,但當時還健在的韋伯先生仍然大力支持羅賓斯聘請哈耶克。此外,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堅持基礎理論研究的核心地位,不斷聘請世界一流學術泰斗和精英到校工作,就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研究。可以說,密集地集中如此之多的學術精英,并在時間序列上綿延不斷,專注于社會科學研究,是倫敦經濟學院成功秘訣之一。這種做法保證了學術資源的有效積累和學科特色形成和保持,成為學院長期保持學術競爭力的關鍵。⑦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創建之初,即專注于社會科學研究,直至今日,學院仍將自己定位于“世界領先的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始終堅持對特色專業社會科學專業的發展,通過發展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以支撐社會科學的發展,突出自身學科優勢和辦學基礎,從而使其保持學術領先優勢和影響力。 而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過多地追求綜合性和研究性,盲目擴大學校規模和學科建設,使得學校之間缺乏個性和特色,基于此,我國高校可以汲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驗,積極發展特色學科專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對高等教育形勢正確判斷和自身發展潛力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強化自身優勢和彰顯自己的特色來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定位。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將自身定位為“世界領先的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明確而簡潔的表述,不僅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統一思想和行動,激發加快發展的熱情。 而我國一些高等學校戰略目標過于宏偉,建設目標和措施難以分解和落實,過分強調跨越式發展,規劃目標缺乏科學的依據,過高過大,缺乏有效的實現途徑。 因此,應該在準確分析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自身優勢的情況下, 找準學校定位,確立清晰可信的戰略目標,同時制定一套與戰略目標密切相關、可分解、能實現的指標體系。
在大學定位和發展戰略方面,政府應引導大學獨立思考,行使自主辦學的能力。 由于我國的大學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政府部門或不同層次政府的主張對大學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和部門之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大學的競爭,從而導致大學定位和戰略的非理性因素的產生。 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雖隸屬于倫敦大學,但其一直是獨立辦學,并且政府對其戰略定位積極引導而不加干涉,其辦學的獨立性,使其能夠根據自身情況作出準確定位,發展特色學科。因此,在大學定位和發展戰略方面,我國政府應引導大學獨立思考,行使自主辦學的能力。 同時,改革現有大學評價標準和體系,按大學類型進行評估,大學不同的類型和層次有不同的質量標準,要形成同類大學競爭、不同類型大學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格局,使每一類型、每一層次都有一流學校,從而創造出大學科學定位的外部環境。⑧
在我國高等院校中,領導層的更替往往影響學校的定位和戰略目標,使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此外,戰略規劃缺乏公眾參與與公眾認同,從而大學的定位不能成為學校領導、學院院長、系主任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理想和目標,實踐中缺乏統一而堅實的思想基礎。 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直沿襲其特色學科,專注于社會科學研究,將自身定位于“世界領先的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機構”,新世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確立了“學院作為社會科學規范捍衛者的角色與在全球化后工業社會中新興人文精神領域內社會科學探索領導者角色并重”的發展目標,這些都體現了其發展戰略的繼承性和連續性。此外,在學校定位和戰略規劃過程中,應注重公眾參與和公眾認同,學校定位和戰略規劃并不只是學校領導的職責。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首先應該給大學領導層清晰而強烈的關注點,形成領導的集中意識,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清晰和宏觀的方向和路徑。 其次,強調大學的定位和戰略目標是校長和院長乃至教授們的共同目標,而不是決策層的一廂情愿。最后,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應是學校發展和個人行為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全校上下的行為規范。⑨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各年度、各部門、各學院的分指標體系,讓全校師生員工了解熟悉這些目標從而形成凝聚力,激勵師生為之奮斗。 使得學校每一個重大決策,無不折射出其戰略定位的特征和規劃目標的要求。 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在學校無處不在,深入人心。
[1]方國才.大學定位與大學特色:美國高等教育考察觀感與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學報,2008(1):1-9.
[2]眭依凡.大學使命:大學的定位理念及實踐意義[J].教育發展究,2000(9):18-22.
[3]徐敦楷.高水平特色型高校構建研究型大學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3):28-30.
[4]孫燕燕.倫敦政治經濟學院[J].留學海外,2012(7):56-57.
[5]郭德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辦學特色[J].比較教育研究,2007(4):63-66.
[6]程新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成功之道[J].比較教育研究,2009(1):43-47.
[7]楊學義,李茂林.全球視野下的大學辦學理念剖析:以全球三所精英大學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7-10.
[8]葉飛帆.十所英國新建大學的辦學定位與特色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89-94.
[9]呂世彥,郭德紅,等.世界著名經濟管理類大學的發展經驗與啟示[J].比較教育,2009(11):61-64.
[10]龍超云,曲福田.英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05-109.
[11]王亞杰,陳巖,等.英國學科特色型大學發展戰略特征與政策建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1-17.
注釋: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評估處(內部材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C]//2003 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研討班培訓參考資料.2003:48.
②方國才.大學定位與大學特色:美國高等教育考察觀感與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學報,2008(1):4.
③④⑤龍超云,曲福田.英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08.
⑥⑦郭德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辦學特色[J].比較教育研究,2007(4):64.
⑧龍超云,曲福田.英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09.
⑨龍超云,曲福田.英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