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渤海大學 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 錦州121013)
實施計劃生育以來,我國獨生子女數量不斷增加,獨生子女群體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獨生子女就是一對夫妻生育的一個孩子,目前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文獻中,較為認可的是獨生子女在智力發育、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優勢,而中心化、依賴性、責任感等方面處于劣勢。[1]這說明,雖然獨生子女具有特異性,但獨生子女本身并不是問題兒童。產生問題的根源是“父母的過分溺愛和缺少同齡伙伴。”[2]換言之,就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失當和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
從1979年中國政府出臺獨生子女政策到現在已經30年,這期間,中國社會由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逐步演變為以獨生子女為中心的小家庭模式,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和父親、母親,獨生子女構成的“4-2-1”家庭模式。專家把獨生子女在共同溺愛下發生的任性、自大、孤僻、自私、不求上進等心理偏差和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引起的輕度營養不良等異常現象統稱為 “四二一綜合征”。[3]獨生子女自出生起就擁有比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優越得多的生存環境。除了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外,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過份的關心、過多的呵護、過份的保護等特點,導致家長對子女的壓力在加大,子女對家長的依賴心理在加強。
孩子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能學會堅持己見、方位方法、互相折中及妥協方式等等。由于家庭結構的改變,獨生子女成長的環境變了,與多子的家庭相比,獨生子女的成長缺少了同齡伙伴,生活世界由“兒童世界”轉化為“成人世界”,導致孩子出現超強社會化的現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認識到獨生子女問題產生的原因,不是獨生子女本身,而是由于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缺失同齡伙伴的教育環境。那么是不是只有獨生子女家庭會面臨這兩個問題,而非獨生子女家庭就沒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和同齡伙伴缺失的問題?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大在弟弟妹妹出生前,是作為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成長起來的,也就是作為獨生子女進行教育的,當然與獨生子女一樣面臨著可能的溺愛和缺失同齡伙伴的現實,而且老大與其他子女的年齡差距越大,老大作為獨生子女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
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次生或末生,如果與其他子女之間的年齡差距在五歲以上,那么即使有兄弟姐妹的手足關系,由于不大在一起玩,也缺少共同的興趣,[5]他們之間就不是同齡伙伴,而且,子女之間的年齡差距越大,家長越容易按“獨生子女”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當然,獨生子女問題并不僅僅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特別是兄弟姐妹間年齡差距越大的孩子身上同樣會出現,所以筆者認為獨生子女不應以簡單的數量來進行界定,而應在質量上進行劃分,即在成長中不論是否是唯一的孩子,只要是按照獨生子女的方式進行不當的教育和缺失同齡的教育環境的都應是獨生子女。為進行區分,筆者將這種成長方式稱之為“獨生子女化”。而且,僅僅將獨生子女作為獨生子女問題的唯一對象不夠準確,將這些孩子身上的問題叫做獨生子女問題也不夠準確,為更為準確的說明這一人群的問題,我稱其為“獨生子女化問題”,即以獨生子女為代表的,由于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缺失的家庭教育環境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初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到現在,我國獨生子女已超過1億人。[6]獨生子女群體日益增大,正在成為我國教育與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現象。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基礎教育階段(6~18歲)獨生子女占同齡人口的比例,城市為53%,農村為19.18%。[7]以上是數量上的計算,再加上文所述的以獨生子女化方式成長的群體,即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作為考量。目前,獨生子女正在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者的主體獨生子女群體已經成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的主體,說現在的教育是獨生子女的教育一點也不為過。
既然獨生子女日益成為教育的主體,那么解決獨生子女成長中的問題自然就成了重點。從我們對獨生子女化問題的分析可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和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獨生子女化群體容易出現生活自理能力差 、自私、缺乏合作意識等問題。
教育為人的生存提供可靠的精神支點,這是教育無可逃避的責任。教育找不到任何理由遠離或是遺忘人的生存,其不能脫離人的生存這一基點而獨立存在。雅斯貝爾斯認為,真正的教育不能無視學生的現實生存處境和精神狀況,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人的一生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協調完成,既然獨生子女化群體的家庭教育出現問題,那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自然要負起更重的責任,重中之重是學校教育。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生存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使命,正是為了準備未來,使教育對象學會生存”。[8]《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曾強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生存教育的四大支柱。[9]
從獨生子女化的時代背景出發,筆者認為,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學生生存知識、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具體實施中,學校應重視獨生子女化群體身上的獨生子女化問題,注重學校生存教育實施。
[1]姜健,么加利.歷史與現狀:我國獨生子女的優勢與劣勢[J].教育學術月刊,2010(3):18-20.
[2][5]中澤次郎,鈴木芳正,王盛安,譯.獨生子女教育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風笑天.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6(6).
[4]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6][7]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6)[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1979:58.
[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