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慶 劉 捷 劉曾旭
(南昌大學 圖書館,江西 南昌330031)
20 世紀90 年代初,國外一些大學圖書館為滿足用戶需求,采取重新配置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整合服務聯結信息資源、提供技術和研究幫助等新的服務傳遞模式,運用綜合的、動態的方式為用戶創造一個合作的學習、工作空間,即而建立了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簡稱IC)。
IC 在圖情界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公認的基本觀點是:IC 是一個經過特別設計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同學習環境,綜合使用方便的互聯網、功能完善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和內容豐富的知識庫(包括印刷型、數字化和多媒體等各種信息資源),在技能熟練的圖書館參考咨詢館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寫作指導專家以及各專業的教師的共同支持下,為讀者(包括個人、小組或學術團隊)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培育讀者的信息素養,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
IC 是一個經特意設計的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環境,具有普遍性、適應性、靈活性和公共性等四個基本特征。 普遍性,即每一臺機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軟件和檢索電子資源的途徑,以及提供相關幫助學習和使用信息工具;適應性,即能滿足各種用戶的現實需求,為他們提供服務;靈活性,即能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技術的進步;開放性,即提供一種適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適的場所, 在一個公共的交流空間中,用戶可以很開放地交流并得到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的服務支持。
在圖書館IC 是一部分規劃空間,在這里,信息存儲、處理、輸出與通訊設施、資源、信息分析工具、文件管理工具及提供全程服務的咨詢人員被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為用戶提供從獲取信息到形成最終產品的持續性的一站式服務,并為圖書館提供了一種以服務創新輔助知識創新的解決方案,其優點如下:一是方便,即用戶可以享受信息需求和知識學習的一站式服務;二是專業,即用戶可以獲得由圖書館員、計算機咨詢人員、多媒體專家等在一個平臺上的聯合咨詢服務;三是合作,即是小組研究和相互學習合作的最佳空間;四是知識管理,即提供學會使用信息的工具和幫助;五是提供獲得最新技術的途徑,包括硬件、軟件、多媒體及網絡信息資源等;六是能夠培養用戶學會尋找、評價和使用信息,提高用戶的信息和計算機素質。
由于IC 是通過重新配置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整合資源、技術和服務,為讀者學習和研究的全過程提供一站式服務,體現了“以讀者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此,圖書館應在現有基礎上,結合本校特點及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本校讀者需要的IC 服務模式。
1)從涵義上IC 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服務模式:(1)一個獨特的在線環境, 用戶可以通過統一的界面盡可能多地獲取多種資源和服務;(2)一種新型的物理空間,該空間有足夠的工作站滿足用戶的需求,各服務區的設計也要符合用戶學習及研究的方式,有利于資源的存取和使用,可以是圖書館的一個部門、一個樓層或一個專門的建筑。
2)從服務方式上IC 服務模式可以分為:(1)獨立服務模式。 由于IC 是為了滿足用戶自由地學習和討論問題,所以,在圖書館一定要規劃出相對獨立的物理空間或區域,并配套各類設施,由圖書館獨立負責管理、運行,并由來自圖書館各個部門的協同工作組成員各司其責,獨立工作。 (2)集成服務模式。 圖書館與相關部門互相協作,或者與信息中心等其他部門重新組合為一個實體,來自學校多個部門的專業人員在同一個服務臺(即IC 綜合服務站點)。 同時,設置IC 服務咨詢臺和幫助臺,為用戶使用圖書館提供幫助,幫助用戶解決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設立IC 教室和討論研究室,為各種各樣的學習形式(課堂教學、小群體教練、個別談話、臨時幫助)提供場所,包括功能靈活的網絡教室、為小群體使用的研究室、學習室,供個人訪問的信息臺以及咨詢討論室等;文獻傳遞服務臺,幫助用戶向其它圖書館借用本館所沒有的書和期刊雜志;設備服務臺,提供復印機、打印機、掃描儀等設備,為讀者提供一站式的面對面集成服務。
3)從功能布局上IC 服務模式可以分為:(1)參考咨詢和學生工作站,這是整個IC 建設最基本的內容,(2)協作學習室,是為小組團隊共同完成作業、討論研究課題的地方空間,一般要配有電腦、多個顯示器、投影儀、黑板和移動設備接入點等。 (3)數字化教室,可以舉辦用戶信息教育的講座,也可以供其他專家學者作報告用。 ④多媒體工作站,配有可完成各種視頻、音頻、圖像、動畫等任務的多媒體計算機, 彩色打印機、掃描儀、DVD 刻錄機、數碼相機、數碼錄像機等,可供教師帶團隊完成項目。 (5)會議研討室,大屏幕、投影設備與室內設備布置,應從文化氛圍、管理模式等方面與信息共享空間核心理念相一致。(6)休閑區,其環境優雅溫馨,供讀者在學習、討論期間休息和放松,讓讀者在休閑內可隨時補充能量,繼續工作學習。
4)從資源及合作方面上,IC 服務中要有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的集成,同時集設計、軟件、高端工作站、打印、多媒體設備于一體,而且圖書館員及其他信息人員必須不斷地充實完善其中的電子資源,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 也才能保證IC 成為知識管理及提高用戶信息素養的一個重要場所。 要加強與其它圖書館在信息、技術和知識利用方面的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完善的集中和協作的服務。
5)從人員配備上,建設一個成功的IC 需要具備多種條件和因素,IC 的人員配置及其服務能力是最終決定性因素。 IC 提供一種協作服務環境,需要計算機人員的技巧、參考咨詢人員的信息檢索技術與媒體人員的制作技術間的合作。 在IC 環境里,要求專業人員了解整個信息技術系列,熟悉用戶使用的方式,善于與個人和群體合作。 為了便于聯系應提供工作人員的e-mail、 聯系電話以及他們各自的工作地點、服務范圍和擅長的領域,以方便用戶與適合的工作人員聯系,獲得幫助。 另外,在圖書館IC 的網站上,還應專門設置用戶提問或提建議的表單,直接發送到IC 服務臺,這有利于用戶在不能到館的情況下,方便快捷地提出問題并獲得答案。
IC 服務作為圖書館的一種創新服務, 其模式多種多樣且不斷的發展, 但筆者認為,服務模式主要是為服務目標而設立的,只要是實現了服務目標的模式,就是理想的服務模式。因此,我國各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學校特色、讀者需求以及圖書館資金、人力與建筑等諸方面因素,確定合適的IC 服務目標,在現有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選擇適合本館需求的靈活多變的服務模式,營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務,將“以讀者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 的服務理念更好地融合到圖書館的整體環境中。
[1]劉瓊,任樹懷.論Web3.0 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圖書館,2011(2).
[2]金松根,張小梅.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探究[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9(9).
[3]王敏.高校圖書館如何構建符合館情的信息共享空間[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