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樂 王 艷 齊 昆 劉彥新
(大連交通大學,遼寧 大連116028)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在網絡環境下開展高校黨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狹義上理解,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包括黨建網站、黨建論壇等內容。從廣義上理解,還包括虛擬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開展、人員隊伍的建設、網絡黨建氛圍培養等。 如何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建立高校黨建工作陣地,使其能充分提升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高校黨建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1]。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不僅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根本性變革,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際交往以及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的黨建工作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發展推動力。計算機網絡拓寬了高校黨建信息的獲取通道、 擴大了高校黨建工作的覆蓋范圍、提高了高校黨建工作的效率。 面對網絡環境提供的機遇和面對的挑戰,高校黨建工作如果不創新信息傳播、工作方式和工作領域,不積極搶占網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則結果勢必將喪失黨建工作的優勢,削弱黨建工作的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高校黨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對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研究,是掌握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一種體現,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支撐。 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讓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知識面得到拓寬。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和信息量的膨脹,對當代師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多元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互聯網這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里,廣大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網絡環境中下載黨建信息資源、汲取黨建信息知識。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更深入教育對象。
建設和諧校園是高等院校堅持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通過網絡環境下的高校黨建, 可以促進學校領導及師生員工之間的信息溝通,拓寬了師生員工參與高校事務的途徑,激發了愛校榮校的感情。 正如黨中央所強調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發揮高校廣大積極分子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黨中央確立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社會和個人都要全面、協調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 高校黨建工作要按照全面發展的目標培養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在思想上逐步變得成熟。
從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成效來看,很多高校都有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在高校黨建工作現代化的進程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在實際工作和調查研究中,也不難發現網絡環境下的高校黨建工作還普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2]:
對“網絡黨建”的認識模糊。把網絡黨建簡單的理解為黨務工作上網,或是把網絡黨建局限的理解為黨務辦公的網絡自動化,導致了“重項目建設、輕更新維護,重網絡黨建的形式,輕網絡黨建的實務”的現象,忽視了黨建工作的創新研究。
目前,黨建網站在黨組織建設部分僅涉及了“黨員管理”,“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欄目,但是關于網絡黨校學習以入黨流程化管理方面基本上處于盲點狀態,必須將傳統的黨建工作搬到網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辦公自動化水平和效率。
黨建網站作為新聞宣傳與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應及時準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擴大黨的政治影響等,但高校黨建網站普遍存在板塊單一、內容陳舊的問題,強大宣傳教育功能并未充分釋放出來。
對于可能危害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虛假事件估計不足,沒有設立管理機構,不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也進入傳播的渠道,影響黨建工作的開展。
黨建網站普遍并沒有實現交互性活動,缺乏普通群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互動,成為自上而下的信息發布工具,限制了群眾與普通黨員的參與活動的渠道,影響了民主參與的廣泛性,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
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黨建工作中越來越顯示其獨特的重要性,成為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手段的有益補充。網絡己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加強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 高等學校作為知識的生產者、傳播者,信息技術在為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很多高校的黨組織都己經開始關注網絡環境下的高校黨建工作[3-4]。 在新時期下,要想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加強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的多方面建設,創新網絡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和改進:
把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放在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地位,要不斷轉變思想和創新觀念, 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
領導充分重視,確保思路清晰,努力營造上下聯動的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氛圍,抓好黨建工作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提升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者的綜合素, 轉變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者教育觀念,提高網絡下高校黨建工作者的信息能力。
將傳統的黨建工作移植到網絡虛擬環境中, 以強化網絡教育入手,開展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入黨積極分子素質。以網絡展示黨員發展,強化高校黨員發展公平公正,做到高校黨員教育管理與時俱進。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者為主導,以各種科學、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精神文明為核心的一種群體文化和特殊的社區文化,是高等學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機載體[5]。要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校園文化形式、增強活動時效性,注重輿論的引導,滿足青年學生成才的需要。
本文主要探討了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研究意義,重點分析了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思考,對開展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必要性有一定的參考。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黨建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高校領導給予足夠的重視,給予正確方向的引導,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者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高校黨建管理體制的不斷更新,需要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網絡載體的創新。
[1]曾文.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加強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初探[J].商業文化,2011,11:333-334.
[2]唐佳海,宋元林.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特點、現狀與戰略選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55-58.
[3]鐘桂安,郭龍龍,馮嘉敏.高校黨務網絡化建設的探索[J].科教文匯,2011,12:179-180.
[4]錢結海,單守金.加強網絡黨建工作的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9-151.
[5]張丹.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