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珊珊
(濰坊科技學院,山東 壽光262700)
首先從“現代”概念開始。“現代”這一概念從歷史分期的角度被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提了出來并逐漸獲得了它完全的意義。“現代”的概念意味著進步、自由、理性等,這一概念已經熔鑄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賴以安身立命的全部價值觀。馬克思曾經用現代性來指涉隨中世紀或封建主義時代而來的那個時代, 而我們主張用現代性來描述現代時期,它指涉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以及文化的轉型。與現代性緊密相連的是現代主義,從最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是指自19 世紀以來直至目前還主宰著多種藝術的藝術運動和藝術風格。我們在這里用現代主義來泛指現代時期的文化運動及其作品。現代主義設計是從建筑設計發展起來的,它出現于二十世紀中葉,是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 現代主義設計作為除舊布新的一種文化思潮,把一代人從精英主義的睡夢中驚醒。 推崇功能主義、理性主義,順歷史潮流應運而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現代主義設計以藝術、技術、科學相結合,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現代主義力戒虛飾,以少裝飾、反裝飾著稱。且把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推向極端,嚴重忽視了人的情感需要。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建筑設計,所以這里我也用建筑論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現代主義風格。 我覺得現代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是設計為了大眾;強調功能性;反裝飾;理性主義;經濟主義;批量標準生產。
“后現代”一詞最早出現于20 世紀30 年代,后現代一詞幾乎無所不包,被廣泛的應用于小說、詩歌、繪畫、建筑、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后現代”一詞產生的復雜性和應用的多樣性,為我們認識“后現代”設置了重重障礙。 人們對后現代主義的理解分歧頗大,但一般都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一股思潮。它一開始只涉及了建筑、音樂、文學、攝影、繪畫等文學藝術領域。在七八十年代,他又開始涉及到社會語境、哲學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異等范圍更廣的現代性問題。我們絕不能把后現代主義僅僅看成是一種文藝思潮,它實際表征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情緒。 后現代主義是以高情感、高技術、倡導個性化、人性化開始了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逆動,成為與現代主義并行的一種設計風格而為大眾所接受“后現代主義”這個詞匯的含義的非常復雜,從字面上看,是指現代設計以后的各種風格或某種風格,因此它具有向現代主義挑戰,否認現代主義的內涵。 雖然設計上后現代主義至今仍處于風格繁雜、多元化發展的狀態,但從總體上看,后現代主義的宗旨非常明確,其中心是反對減少主義風格,主張以裝飾手法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要求和人文關懷,而不是單調的功能主義中心。 因此后現代主義設計采用各種歷史裝飾,加以折衷處理,打破了現代主義一直以來的壟斷,開創了新裝飾主義新階段。
在建筑方面,后現代主義首先提出的一整套關于建筑的思想體系和設計方法,決定了后現代主義風格首先表現在建筑設計上,而后再影響到其他領域。其方式一是后現代主義已成為一股發展的潮流和一種時尚的象征,而后現代主義建筑師則是這一時尚的代表,同時又跨越了設計領域的界線,成為其他設計領域的設計師。 二是建筑師認為產品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一部分,同樣投入極大的熱情,從而帶動了其他設計領域后現代主義風格的發展。
所有的“后”字都表明后現代是處在現代之后,是對現代的否定或是與現代的斷裂。但是,馬克思主義觀點表明,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辯證的否定,在此意義上,后現代又可被理解為是和現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根基和傳統進行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的興起為觀照現代主義設計提供了一面鏡子,折射出現代主義設計自身的矛盾。
從現代到后現代是一個時代的重大變遷和一種時代精神的深刻轉變。 后現代主義的誕生表明了“偉大的現代主義運動的令人沮喪的衰落”。 但是,我們在研究后現代理論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被說成是后現代主義的東西,其實也可以被看成是現代主義的典型表現。無數試圖以自我反思性、兩可性、不確定性等概念來刻畫后現代風格的嘗試,都沒有意識到這些概念早已被用來描述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征了。 所以,自我反思性、兩可性、不確定性等既是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又是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正是因為這些特征,才使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區分變得不再那么絕對。由此看來,“后現代主義文化并不是一種憑空產生的絕對變化,而是從資本主義現代性這一母體中誕生出來的。”因而,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的斷裂是建立在聯系的基礎上的。任何把后現代主義看成是現代主義的徹底決裂或者根本就不承認后現代主義的存在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反對那種單一的設想斷裂、差異、非連續性的觀點和冒然否認后現代主義的存在的觀點,認為必須同時描繪出歷史中的以及一個既定社會中的不同文化、理論、經驗形式之間的斷裂和連續。 也就是說,在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關系問題上,我們的觀點是:現代主義即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不能全盤拋棄;后現代主義即有對現代主義挑戰的一面,也有消極的維度,也不能全盤接受。所以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正確態度只能是:吸收現代主義的積極因素,同時拋棄他的消極成分。 這樣二者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
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并存,有它的合理性,我們在批判的繼承歷史的同時,應與當今時代特征相結合。 對待任何設計風格及流派都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善古融新、與時俱進。
[1]于淑婷.后現代主義及其與現代主義藝術特征之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1).
[2]張娟.現代主義文學與后現代主義文學之比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