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雋卿等
霍亂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發病急、傳播快、波及面廣、危害嚴重的甲類傳染病。解放前,我國的霍亂主要由O1群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我國廣東省首次出現El Tor生物型霍亂流行1993年,在新疆局部地區發生O139血清霍亂。上海市寶山區從1962年開始流行霍亂,當年本地人口病例數59人,發病率為12/10萬;1978—1981年為發病高峰期,1980年發病率最高為15/10萬;1994年有1次大爆發,病例數達到109人,隔年病例數即下降至12人;1996—2004年,處于霍亂低發時期,偶有散發病例,共檢出10例陽性;2005—2011年無本地病例檢出;2012年5月檢出1株O139群霍亂弧菌。同我國近10年來的霍亂流行特點基本符合,多為小范圍的爆發流行及散發,多數爆發為衛生條件較差的聚餐活動引起,同時出現了以稻葉型為高發流行優勢菌的發展趨向和低發水平時O139霍亂病例所占比例較高的特點。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來源
2012年5月,于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腸道門診腹瀉病人肛拭樣品中,檢測到1株O139群霍亂弧菌(編號為BS-25);2012年7月,華山醫院寶山分院送檢鑒定1株未知群的霍亂弧菌(編號為7933)。
1.4病例基本情況
BS-25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淞南街道居民,女。2012年 5月1日至崇明縣參加喜宴聚餐,除此之外無其他聚餐活動和不潔飲食史,并將從酒席上帶回的剩余油爆蝦放入冰箱中冷藏,5月5日晚取出油爆蝦加熱后食用,5月6日發病。大便性狀為黃色糊狀便,無腹痛、無嘔吐、無發熱等其他癥狀。
7933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水產路某小區居民,女,入院做闌尾手術。2012年7月29日采集闌尾滲出液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測時檢出,臨床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后炎癥好轉。
3討論
3.1霍亂弧菌的鑒別
3.1.1菌落形態O139群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不明顯,與O1群霍亂弧菌黑心較明顯不同。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明顯。O139群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中間略有凹陷、中間藍色,邊緣透明,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菌落微凸、中間藍綠色,邊緣透明,但不明顯,菌落比較大。
3.1.2生化結果2例霍亂弧菌利用甘露糖、蔗糖、阿拉伯糖、淀粉結果都為“-、+、-、+”,氧化酶試驗陽性。BS-25株山梨醇遲發酵,表明是流行株,有毒力,和毒力基因試驗結果符合。7933株山梨醇快發酵,表明不是流行株。
3.1.3常規熒光定量PCR結果和毒力基因檢測兩者常規PCR檢測霍亂弧菌核酸都為陽性,這與血清凝集試驗結果符合,都屬于霍亂弧菌屬。O139群霍亂弧菌ctx、zot、ace、tcp 4種常見毒力基因的核酸檢測都為陽性,與以上流行株結果相符合。有研究發現,霍亂流行時期的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者分離株檢測的毒力相關基因為陽性,將毒力相關基因分型用于判斷和區分O139群霍亂弧菌的流行株與非流行株也是可行的\[5\]。而O77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檢測都為陰性,表明無毒力,與非流行株的結果相符合。
3.1.4藥敏試驗結果BS-25株有多重耐藥的現象,7933株對利福平中度敏感,提示這種抗菌藥物有耐藥的趨向,對其余的抗菌藥物則均為敏感。
3.2加強監測,及時發現疫情
雖然非O1、O139群的霍亂弧菌通常不引起嚴重的腹瀉,且未列入法定傳染病,但是這類細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有時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視。而本株O139群霍亂弧菌的檢出,說明我區仍然有霍亂發病及流行的潛在危險,而且我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交匯處,應做好各種水源中霍亂弧菌的監測。患者大多是通過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因此,必須搞好城鎮衛生,加強疫情監測。本次疫情發生后,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組織對全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霍亂弧菌知識及檢測的業務培訓,并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日常指導和質控,及時掌握流行動向。
4參考文獻
[1]羅朝成,謝一俊,張靜.霍亂流行態勢及我國霍亂防控中存在的問題\[J\].傳染病信息,2008,21(3):153-154.
[2]燕勇,羅建勇,朱心強,等.霍亂及霍亂弧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8):459-462.
[3]Singh DV, Sree Renjini Isac,Colwell RR. Development of a hexaplex PCR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virulence and regulatory genes in vibrio cholerae and vibrio mimicus\[J\]. J Clin Microbiol,2002,40(11):4321-4324.
[4]古文鵬,伏曉慶,楊建斌,等.2011年云南省中緬邊境地區三起霍亂疫情菌株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6):573-574.
[5]詹鑾峰,王曉萍,郭維植,等.霍亂弧菌毒力相關基因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9):1727-1728.
霍亂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發病急、傳播快、波及面廣、危害嚴重的甲類傳染病。解放前,我國的霍亂主要由O1群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我國廣東省首次出現El Tor生物型霍亂流行1993年,在新疆局部地區發生O139血清霍亂。上海市寶山區從1962年開始流行霍亂,當年本地人口病例數59人,發病率為12/10萬;1978—1981年為發病高峰期,1980年發病率最高為15/10萬;1994年有1次大爆發,病例數達到109人,隔年病例數即下降至12人;1996—2004年,處于霍亂低發時期,偶有散發病例,共檢出10例陽性;2005—2011年無本地病例檢出;2012年5月檢出1株O139群霍亂弧菌。同我國近10年來的霍亂流行特點基本符合,多為小范圍的爆發流行及散發,多數爆發為衛生條件較差的聚餐活動引起,同時出現了以稻葉型為高發流行優勢菌的發展趨向和低發水平時O139霍亂病例所占比例較高的特點。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來源
2012年5月,于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腸道門診腹瀉病人肛拭樣品中,檢測到1株O139群霍亂弧菌(編號為BS-25);2012年7月,華山醫院寶山分院送檢鑒定1株未知群的霍亂弧菌(編號為7933)。
1.4病例基本情況
BS-25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淞南街道居民,女。2012年 5月1日至崇明縣參加喜宴聚餐,除此之外無其他聚餐活動和不潔飲食史,并將從酒席上帶回的剩余油爆蝦放入冰箱中冷藏,5月5日晚取出油爆蝦加熱后食用,5月6日發病。大便性狀為黃色糊狀便,無腹痛、無嘔吐、無發熱等其他癥狀。
7933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水產路某小區居民,女,入院做闌尾手術。2012年7月29日采集闌尾滲出液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測時檢出,臨床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后炎癥好轉。
3討論
3.1霍亂弧菌的鑒別
3.1.1菌落形態O139群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不明顯,與O1群霍亂弧菌黑心較明顯不同。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明顯。O139群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中間略有凹陷、中間藍色,邊緣透明,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菌落微凸、中間藍綠色,邊緣透明,但不明顯,菌落比較大。
3.1.2生化結果2例霍亂弧菌利用甘露糖、蔗糖、阿拉伯糖、淀粉結果都為“-、+、-、+”,氧化酶試驗陽性。BS-25株山梨醇遲發酵,表明是流行株,有毒力,和毒力基因試驗結果符合。7933株山梨醇快發酵,表明不是流行株。
3.1.3常規熒光定量PCR結果和毒力基因檢測兩者常規PCR檢測霍亂弧菌核酸都為陽性,這與血清凝集試驗結果符合,都屬于霍亂弧菌屬。O139群霍亂弧菌ctx、zot、ace、tcp 4種常見毒力基因的核酸檢測都為陽性,與以上流行株結果相符合。有研究發現,霍亂流行時期的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者分離株檢測的毒力相關基因為陽性,將毒力相關基因分型用于判斷和區分O139群霍亂弧菌的流行株與非流行株也是可行的\[5\]。而O77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檢測都為陰性,表明無毒力,與非流行株的結果相符合。
3.1.4藥敏試驗結果BS-25株有多重耐藥的現象,7933株對利福平中度敏感,提示這種抗菌藥物有耐藥的趨向,對其余的抗菌藥物則均為敏感。
3.2加強監測,及時發現疫情
雖然非O1、O139群的霍亂弧菌通常不引起嚴重的腹瀉,且未列入法定傳染病,但是這類細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有時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視。而本株O139群霍亂弧菌的檢出,說明我區仍然有霍亂發病及流行的潛在危險,而且我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交匯處,應做好各種水源中霍亂弧菌的監測。患者大多是通過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因此,必須搞好城鎮衛生,加強疫情監測。本次疫情發生后,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組織對全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霍亂弧菌知識及檢測的業務培訓,并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日常指導和質控,及時掌握流行動向。
4參考文獻
[1]羅朝成,謝一俊,張靜.霍亂流行態勢及我國霍亂防控中存在的問題\[J\].傳染病信息,2008,21(3):153-154.
[2]燕勇,羅建勇,朱心強,等.霍亂及霍亂弧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8):459-462.
[3]Singh DV, Sree Renjini Isac,Colwell RR. Development of a hexaplex PCR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virulence and regulatory genes in vibrio cholerae and vibrio mimicus\[J\]. J Clin Microbiol,2002,40(11):4321-4324.
[4]古文鵬,伏曉慶,楊建斌,等.2011年云南省中緬邊境地區三起霍亂疫情菌株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6):573-574.
[5]詹鑾峰,王曉萍,郭維植,等.霍亂弧菌毒力相關基因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9):1727-1728.
霍亂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發病急、傳播快、波及面廣、危害嚴重的甲類傳染病。解放前,我國的霍亂主要由O1群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我國廣東省首次出現El Tor生物型霍亂流行1993年,在新疆局部地區發生O139血清霍亂。上海市寶山區從1962年開始流行霍亂,當年本地人口病例數59人,發病率為12/10萬;1978—1981年為發病高峰期,1980年發病率最高為15/10萬;1994年有1次大爆發,病例數達到109人,隔年病例數即下降至12人;1996—2004年,處于霍亂低發時期,偶有散發病例,共檢出10例陽性;2005—2011年無本地病例檢出;2012年5月檢出1株O139群霍亂弧菌。同我國近10年來的霍亂流行特點基本符合,多為小范圍的爆發流行及散發,多數爆發為衛生條件較差的聚餐活動引起,同時出現了以稻葉型為高發流行優勢菌的發展趨向和低發水平時O139霍亂病例所占比例較高的特點。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來源
2012年5月,于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腸道門診腹瀉病人肛拭樣品中,檢測到1株O139群霍亂弧菌(編號為BS-25);2012年7月,華山醫院寶山分院送檢鑒定1株未知群的霍亂弧菌(編號為7933)。
1.4病例基本情況
BS-25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淞南街道居民,女。2012年 5月1日至崇明縣參加喜宴聚餐,除此之外無其他聚餐活動和不潔飲食史,并將從酒席上帶回的剩余油爆蝦放入冰箱中冷藏,5月5日晚取出油爆蝦加熱后食用,5月6日發病。大便性狀為黃色糊狀便,無腹痛、無嘔吐、無發熱等其他癥狀。
7933株的患者為寶山區水產路某小區居民,女,入院做闌尾手術。2012年7月29日采集闌尾滲出液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測時檢出,臨床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后炎癥好轉。
3討論
3.1霍亂弧菌的鑒別
3.1.1菌落形態O139群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不明顯,與O1群霍亂弧菌黑心較明顯不同。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雙洗平板上半透明、扁平、黑心明顯。O139群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中間略有凹陷、中間藍色,邊緣透明,O77群疑似霍亂弧菌在弧菌顯色培養基上菌落微凸、中間藍綠色,邊緣透明,但不明顯,菌落比較大。
3.1.2生化結果2例霍亂弧菌利用甘露糖、蔗糖、阿拉伯糖、淀粉結果都為“-、+、-、+”,氧化酶試驗陽性。BS-25株山梨醇遲發酵,表明是流行株,有毒力,和毒力基因試驗結果符合。7933株山梨醇快發酵,表明不是流行株。
3.1.3常規熒光定量PCR結果和毒力基因檢測兩者常規PCR檢測霍亂弧菌核酸都為陽性,這與血清凝集試驗結果符合,都屬于霍亂弧菌屬。O139群霍亂弧菌ctx、zot、ace、tcp 4種常見毒力基因的核酸檢測都為陽性,與以上流行株結果相符合。有研究發現,霍亂流行時期的O139群霍亂弧菌感染者分離株檢測的毒力相關基因為陽性,將毒力相關基因分型用于判斷和區分O139群霍亂弧菌的流行株與非流行株也是可行的\[5\]。而O77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檢測都為陰性,表明無毒力,與非流行株的結果相符合。
3.1.4藥敏試驗結果BS-25株有多重耐藥的現象,7933株對利福平中度敏感,提示這種抗菌藥物有耐藥的趨向,對其余的抗菌藥物則均為敏感。
3.2加強監測,及時發現疫情
雖然非O1、O139群的霍亂弧菌通常不引起嚴重的腹瀉,且未列入法定傳染病,但是這類細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有時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視。而本株O139群霍亂弧菌的檢出,說明我區仍然有霍亂發病及流行的潛在危險,而且我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交匯處,應做好各種水源中霍亂弧菌的監測。患者大多是通過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因此,必須搞好城鎮衛生,加強疫情監測。本次疫情發生后,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組織對全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霍亂弧菌知識及檢測的業務培訓,并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日常指導和質控,及時掌握流行動向。
4參考文獻
[1]羅朝成,謝一俊,張靜.霍亂流行態勢及我國霍亂防控中存在的問題\[J\].傳染病信息,2008,21(3):153-154.
[2]燕勇,羅建勇,朱心強,等.霍亂及霍亂弧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8):459-462.
[3]Singh DV, Sree Renjini Isac,Colwell RR. Development of a hexaplex PCR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virulence and regulatory genes in vibrio cholerae and vibrio mimicus\[J\]. J Clin Microbiol,2002,40(11):4321-4324.
[4]古文鵬,伏曉慶,楊建斌,等.2011年云南省中緬邊境地區三起霍亂疫情菌株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6):573-574.
[5]詹鑾峰,王曉萍,郭維植,等.霍亂弧菌毒力相關基因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9):1727-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