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蘭等
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2.5 μm的顆粒物。由于其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不僅是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酸沉降、全球氣候變化、光化學煙霧等重大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以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國內外已有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和短期暴露于PM2.5都可以使人群死亡率和發病率顯著增加。
目前,政府部門僅對室外環境的PM2.5進行常規監測并對外發布,PM2.5相關的健康研究絕大部分也是基于室外PM2.5的監測結果。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在室內度過,因而室內的PM2.5濃度才更為接近人們實際的暴露水平。目前國內有關室內PM2.5污染水平的文獻報道尚少見,且很少有研究探討了室內PM2.5水平的影響因素。為此,我們測量了不同場所(如商場、餐館、地鐵站、家庭、車內、教室等)室內空氣中PM2.5的濃度,并分析了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樓層高度、通風、空氣濕度等因素對室內PM2.5的潛在影響,以期為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保障居民身體健康提供參考
1.2.1不同公共場所在同一天同一時段檢測不同公共場所(商場、餐廳、地鐵站、醫院、車廂、便利店、菜場各1家)的室內PM2.5濃度值。
1.2.2烹飪前后選擇1間10 m2的廚房,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鍋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開始烹飪前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基線值;然后進行烹飪(以炒為主),檢測烹飪中的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時”的值;在烹飪結束后再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后”的值。
1.2.3吸煙前后選擇1間20 m2的辦公室,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吸煙人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吸煙前”的值;再請人吸1支煙,同時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時”的值;掐滅煙后,再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后”的值。
1.2.4不同樓層選擇1幢32層居民住宅樓,同時測定每一樓層樓道內的PM2.5值。采樣地點為每一層的樓梯口與電梯口,與住宅樓外部的環境空氣有半開或全開的窗戶相通。
1.2.5通風前后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先檢測室內PM2.5值,再打開門窗使室內外空氣能夠進行對流,并每隔0.5 h測1次PM2.5值。
1.2.6不同濕度條件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使用噴霧改變房間內空氣濕度,檢測不同濕度(70%、75%、78%、80%、82%、85%)時的室內PM2.5值。
3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不同場所的室內PM2.5濃度存在較大差異。在人員密集、活動頻繁的場所(如餐廳、菜場)PM2.5濃度較高,在相對封閉、環境衛生較好的場所(如地鐵車廂、商場、醫院大廳)PM2.5濃度較低。提示衛生行政部門應在餐廳、菜場等人員密集、環境雜亂的地方加強監管和治理,督促有關人員做好保潔工作,消除或隔絕室內污染源。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也會使室內PM2.5濃度急劇升高,因此,在烹飪時應多通風,并關閉廚房門,室內應禁止吸煙。本次調查發現,同一幢住宅的樓層高度不同,
PM2.5濃度也不同。樓層越高,PM2.5濃度越低,當在20層以上時濃度趨于穩定。這可能是由于溫度和氣壓使PM2.5受重力和浮力的共同影響而漂浮在空中,沉積在一定高度,并隨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擴散從而濃度降低。調查還顯示,加強通風和增加空氣濕度均可以適當降低室內PM2.5的含量,當空氣濕度達到80%以上時,空氣中的水分會將PM2.5凝聚在一起,因重力的作用降落到地面,從而使空氣中懸浮著的PM2.5含量減少。提示在重度污染天的時候可以通過空氣加濕來降低室內的PM2.5水平。
本次調查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第一,限于成本和人力,采樣的數量有限,僅獲取了各個室內場所的1個點值,尚缺乏足夠的代表性。第二,限于采樣儀器的數量,無法保證各個室內場所完全同步地進行測量,因而可能會影響各個測定結果的可比性。本次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展大規模的研究加以完善。
4參考文獻
[1]Dockery DW, Pope CA, Xu X, et al.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J\].N Engl J Med, 1993,329(24):1753-1759.
[2]Pope CA, Thun MJ, Namboodiri MM, et al.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3):669-674.
[3]Guo YM, Tong SL, Zhang Y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emergency hospital visits for hypertension in Beijing,China\[J\].Sci Total Environ,2010,408(20):4446-4450.
[4]Kan H, London SJ, Chen G, et al.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on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7,33(3):376-384.
[5]Venners SA, Wang B, Xu Z,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sulfur dioxide, and daily mortality in Chongqing, Chin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4):562-567.
[6]Chen R, Li Y, Ma Y, et al. Coarse particles and mortality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The China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Effects Study (CAPES)\[J\].Sci Total Environ,2011,409(23): 4934-4938.
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2.5 μm的顆粒物。由于其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不僅是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酸沉降、全球氣候變化、光化學煙霧等重大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以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國內外已有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和短期暴露于PM2.5都可以使人群死亡率和發病率顯著增加。
目前,政府部門僅對室外環境的PM2.5進行常規監測并對外發布,PM2.5相關的健康研究絕大部分也是基于室外PM2.5的監測結果。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在室內度過,因而室內的PM2.5濃度才更為接近人們實際的暴露水平。目前國內有關室內PM2.5污染水平的文獻報道尚少見,且很少有研究探討了室內PM2.5水平的影響因素。為此,我們測量了不同場所(如商場、餐館、地鐵站、家庭、車內、教室等)室內空氣中PM2.5的濃度,并分析了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樓層高度、通風、空氣濕度等因素對室內PM2.5的潛在影響,以期為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保障居民身體健康提供參考
1.2.1不同公共場所在同一天同一時段檢測不同公共場所(商場、餐廳、地鐵站、醫院、車廂、便利店、菜場各1家)的室內PM2.5濃度值。
1.2.2烹飪前后選擇1間10 m2的廚房,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鍋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開始烹飪前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基線值;然后進行烹飪(以炒為主),檢測烹飪中的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時”的值;在烹飪結束后再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后”的值。
1.2.3吸煙前后選擇1間20 m2的辦公室,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吸煙人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吸煙前”的值;再請人吸1支煙,同時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時”的值;掐滅煙后,再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后”的值。
1.2.4不同樓層選擇1幢32層居民住宅樓,同時測定每一樓層樓道內的PM2.5值。采樣地點為每一層的樓梯口與電梯口,與住宅樓外部的環境空氣有半開或全開的窗戶相通。
1.2.5通風前后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先檢測室內PM2.5值,再打開門窗使室內外空氣能夠進行對流,并每隔0.5 h測1次PM2.5值。
1.2.6不同濕度條件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使用噴霧改變房間內空氣濕度,檢測不同濕度(70%、75%、78%、80%、82%、85%)時的室內PM2.5值。
3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不同場所的室內PM2.5濃度存在較大差異。在人員密集、活動頻繁的場所(如餐廳、菜場)PM2.5濃度較高,在相對封閉、環境衛生較好的場所(如地鐵車廂、商場、醫院大廳)PM2.5濃度較低。提示衛生行政部門應在餐廳、菜場等人員密集、環境雜亂的地方加強監管和治理,督促有關人員做好保潔工作,消除或隔絕室內污染源。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也會使室內PM2.5濃度急劇升高,因此,在烹飪時應多通風,并關閉廚房門,室內應禁止吸煙。本次調查發現,同一幢住宅的樓層高度不同,
PM2.5濃度也不同。樓層越高,PM2.5濃度越低,當在20層以上時濃度趨于穩定。這可能是由于溫度和氣壓使PM2.5受重力和浮力的共同影響而漂浮在空中,沉積在一定高度,并隨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擴散從而濃度降低。調查還顯示,加強通風和增加空氣濕度均可以適當降低室內PM2.5的含量,當空氣濕度達到80%以上時,空氣中的水分會將PM2.5凝聚在一起,因重力的作用降落到地面,從而使空氣中懸浮著的PM2.5含量減少。提示在重度污染天的時候可以通過空氣加濕來降低室內的PM2.5水平。
本次調查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第一,限于成本和人力,采樣的數量有限,僅獲取了各個室內場所的1個點值,尚缺乏足夠的代表性。第二,限于采樣儀器的數量,無法保證各個室內場所完全同步地進行測量,因而可能會影響各個測定結果的可比性。本次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展大規模的研究加以完善。
4參考文獻
[1]Dockery DW, Pope CA, Xu X, et al.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J\].N Engl J Med, 1993,329(24):1753-1759.
[2]Pope CA, Thun MJ, Namboodiri MM, et al.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3):669-674.
[3]Guo YM, Tong SL, Zhang Y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emergency hospital visits for hypertension in Beijing,China\[J\].Sci Total Environ,2010,408(20):4446-4450.
[4]Kan H, London SJ, Chen G, et al.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on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7,33(3):376-384.
[5]Venners SA, Wang B, Xu Z,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sulfur dioxide, and daily mortality in Chongqing, Chin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4):562-567.
[6]Chen R, Li Y, Ma Y, et al. Coarse particles and mortality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The China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Effects Study (CAPES)\[J\].Sci Total Environ,2011,409(23): 4934-4938.
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2.5 μm的顆粒物。由于其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不僅是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酸沉降、全球氣候變化、光化學煙霧等重大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以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國內外已有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和短期暴露于PM2.5都可以使人群死亡率和發病率顯著增加。
目前,政府部門僅對室外環境的PM2.5進行常規監測并對外發布,PM2.5相關的健康研究絕大部分也是基于室外PM2.5的監測結果。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在室內度過,因而室內的PM2.5濃度才更為接近人們實際的暴露水平。目前國內有關室內PM2.5污染水平的文獻報道尚少見,且很少有研究探討了室內PM2.5水平的影響因素。為此,我們測量了不同場所(如商場、餐館、地鐵站、家庭、車內、教室等)室內空氣中PM2.5的濃度,并分析了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樓層高度、通風、空氣濕度等因素對室內PM2.5的潛在影響,以期為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保障居民身體健康提供參考
1.2.1不同公共場所在同一天同一時段檢測不同公共場所(商場、餐廳、地鐵站、醫院、車廂、便利店、菜場各1家)的室內PM2.5濃度值。
1.2.2烹飪前后選擇1間10 m2的廚房,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鍋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開始烹飪前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基線值;然后進行烹飪(以炒為主),檢測烹飪中的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時”的值;在烹飪結束后再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烹飪后”的值。
1.2.3吸煙前后選擇1間20 m2的辦公室,將測量儀器安置在距吸煙人1 m處。室內無其他明顯的污染源。關閉門窗,先檢測室內PM2.5值,作為“吸煙前”的值;再請人吸1支煙,同時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時”的值;掐滅煙后,再檢測室內PM2.5的值,作為“吸煙后”的值。
1.2.4不同樓層選擇1幢32層居民住宅樓,同時測定每一樓層樓道內的PM2.5值。采樣地點為每一層的樓梯口與電梯口,與住宅樓外部的環境空氣有半開或全開的窗戶相通。
1.2.5通風前后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先檢測室內PM2.5值,再打開門窗使室內外空氣能夠進行對流,并每隔0.5 h測1次PM2.5值。
1.2.6不同濕度條件選擇1間20 m2的密閉房間,使用噴霧改變房間內空氣濕度,檢測不同濕度(70%、75%、78%、80%、82%、85%)時的室內PM2.5值。
3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不同場所的室內PM2.5濃度存在較大差異。在人員密集、活動頻繁的場所(如餐廳、菜場)PM2.5濃度較高,在相對封閉、環境衛生較好的場所(如地鐵車廂、商場、醫院大廳)PM2.5濃度較低。提示衛生行政部門應在餐廳、菜場等人員密集、環境雜亂的地方加強監管和治理,督促有關人員做好保潔工作,消除或隔絕室內污染源。人類活動,如烹飪、吸煙等,也會使室內PM2.5濃度急劇升高,因此,在烹飪時應多通風,并關閉廚房門,室內應禁止吸煙。本次調查發現,同一幢住宅的樓層高度不同,
PM2.5濃度也不同。樓層越高,PM2.5濃度越低,當在20層以上時濃度趨于穩定。這可能是由于溫度和氣壓使PM2.5受重力和浮力的共同影響而漂浮在空中,沉積在一定高度,并隨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擴散從而濃度降低。調查還顯示,加強通風和增加空氣濕度均可以適當降低室內PM2.5的含量,當空氣濕度達到80%以上時,空氣中的水分會將PM2.5凝聚在一起,因重力的作用降落到地面,從而使空氣中懸浮著的PM2.5含量減少。提示在重度污染天的時候可以通過空氣加濕來降低室內的PM2.5水平。
本次調查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第一,限于成本和人力,采樣的數量有限,僅獲取了各個室內場所的1個點值,尚缺乏足夠的代表性。第二,限于采樣儀器的數量,無法保證各個室內場所完全同步地進行測量,因而可能會影響各個測定結果的可比性。本次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展大規模的研究加以完善。
4參考文獻
[1]Dockery DW, Pope CA, Xu X, et al.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J\].N Engl J Med, 1993,329(24):1753-1759.
[2]Pope CA, Thun MJ, Namboodiri MM, et al.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3):669-674.
[3]Guo YM, Tong SL, Zhang Y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emergency hospital visits for hypertension in Beijing,China\[J\].Sci Total Environ,2010,408(20):4446-4450.
[4]Kan H, London SJ, Chen G, et al.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on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7,33(3):376-384.
[5]Venners SA, Wang B, Xu Z,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sulfur dioxide, and daily mortality in Chongqing, Chin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4):562-567.
[6]Chen R, Li Y, Ma Y, et al. Coarse particles and mortality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The China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Effects Study (CAPES)\[J\].Sci Total Environ,2011,409(23): 4934-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