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陳曉卿為《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總導演)
在央視待了二十多年,他出了名也升了官,40多歲的時候,他當上了央視紀錄片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沒有一個行政崗位,你連尊嚴都保不住。”陳曉卿早知道這一點。
《舌尖上的中國2》剛播出第三天,陳曉卿已覺得疲憊,到處都在找他。“主任”,辦公室里他們這樣叫他。他語速很快,聲音低而果斷,情緒隨時起來,又隨時收回去。控制得很好,但顯然并不享受。
一個電話里,他需要給電臺錄段片花兒,對方要求提到《舌尖》,并念一段抒情的對白。他念了一遍,有點兒瑕疵,那大概是念錯了一個字,但他馬上毛躁起來:“我×,又他××念錯了。”
另一個電話進來了,之間只隔了一分鐘左右,他接通電話,口氣親密而應承:“可以可以,只要是你的關系都沒問題。”
電話掛斷,回到采訪狀態,馬上又找回剛剛講話的節奏,滴水不漏,快而周密。
《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15期《陳曉卿:〈舌尖〉以后,理想更近了嗎》


《求是》雜志發表的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內的領導人文章,一半左右是主動約來的。向中央領導約稿一般都能得到支持,只有個別例外。據雜志原副總編輯蘇雙碧回憶,上世紀90年代時任副總理溫家寶在另外一本雜志發了一篇文章,求是雜志社覺得文章有理論見地,便向溫家寶約稿,希望在《求是》再發一次。但溫家寶沒有同意,還專門打電話到蘇雙碧家里解釋,認為只是一篇小文章,重復發兩次不好。編輯部于是約溫家寶再寫篇文章,幾個月之后溫家寶如約交稿。
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求是》也會向一些省部級官員約稿。當然,省部級及以下官員的稿件大多是主動投稿的。各級黨政官員都愿意在《求是》發表文章,直接導致有些稿子要排很久才能發。省部級官員的稿件可能要拖兩三期才能發,有些副省部級官員的稿件則可能要等上半年。“不少領導發現,在《求是》雜志發文對推動所分管的工作有好處。”求是相關人士說。
鑒于《求是》雜志的政治影響,有的中央領導人也會為《求是》推薦稿件。如果中央相關領導看到一些地方領導的內部講話,覺得有價值,就會批示《求是》去約稿刊發。這種情況下,雜志社約稿都會非常順暢。
領導人在《求是》發表文章也有稿費,與普通作者的稿酬標準一樣,目前求是雜志社的稿費分兩個檔次,普通稿件是每千字100元,重點稿件是每千字150元。
《南方周末》第1577期,錢昊平、張金平:《向總書記約稿》

流行文化的最終確定,就是一些人隨意在會議室里決定了人們的日常用語。
事實上,臉譜網最終決定用“贊”的原因很簡單:其工程師亞當·博斯沃思透露,開始公司設置的是“太棒了(Awesome)”,但后來改為“贊”,因為“贊”的應用更加普遍。如果沒有更改,我們現在可能談論的就是和“棒經濟”結合在一起的社交網絡了。
基于“贊”的流行,用戶呼吁開發“踩”的功能。乍看上去,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會受到營銷人員的歡迎,因為這可以令他們更準確地收集到用戶的反饋。
然而,喜好度研究表明:不受歡迎的廣告就像毒藥一樣,破壞效果驚人。用戶負面情緒的表達—“踩”—在品牌塑造上產生的作用同“贊”是不對等的:就算有10個人對品牌點“贊”,只要有一個人點“踩”,都可能將正面評價抵消。這種消極的情緒需要品牌花費更多的精力彌補損失。由此可見,有一件事是臉譜網永遠不會做的,就是設置“踩”這個功能。
《青年參考》5月7日,Robet W.Gehl、溫莎(編譯):《互聯網點“贊”的歷史》
巡視員一般都是廳級干部,但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直接稱他們為某某巡視員。
“千萬別這樣喊,人家不樂意聽。更多時候,我們都還是會用他之前的職務來稱呼,比如王局、張廳、李主任等。”多名省級機關干部對記者說,“但是正式行文時,要稱為巡視員。”
在軍隊中,對副職的稱呼一定要把“副”字帶上。把副職當做正職稱呼,那是絕對不允許的。比如,張副團長就是張副團長,你就不能叫張團長,團長只有一個。
此外,還有一種名字加同志的叫法。有人說,如在干部交接大會上,彼此稱呼上就常常出現“××同志”,會使語氣頓時加重了許多。這種叫法的重心在“同志”上,必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使命準備托付了,或是有什么問題要提醒了。“如果有一天上級領導突然在你的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二字,那么,你就要留神了。”
《廉政瞭望》2014年第4期舒煒:《官場稱呼的真講究與假講究》
(編者注:最近多地房價下降,杭州市發改委宣布,房企涉及大幅價格調整之前,需向政府部門通報)
一位福建開發商高管告訴記者,“樓市泡沫破滅的風險讓地方政府備受壓力。因此,他們很難容忍開發商明示降價的行為。”
據業內人士透露,地方政府“隱晦地表達”不希望開發商降價的表現主要有:派駐調查組,到當地分公司查稅、查賬;對現在降價、但之前高價購入房產的業主沖砸售樓處的行為袖手旁觀;召集當地開發商座談,唯獨排除降價的開發商,使之形成孤立之勢等等。
更有甚者,地方政府會對開發商的降價行為給予罰款。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石曾公開表示,萬科前幾年曾因降價被南京市政府開了四千萬罰款單,理由是“萬科為壟斷而降價”。
《國際先驅導報》5月2日鄭鈞天:《房價降不降,誰說了算?》
根據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的最新評估數據計算,中國在今年晚些時候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將美國從這個自1872年以來一直雄踞的霸主地位上拉下馬。
(但是)中國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基礎性數據的質量。地方官員經常夸大增長數字,以便增加提升的機會,由此使這些數據失真扭曲。
在中國地方官員出現調整的時期,尤其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因為即將離任的官員想要獲得升遷,而將要接任的官員則希望立刻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世行的“國際比較項目”稱,中國國家統計局對該項目2011年調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態度,它并不贊成把調查結果作為官方數據”。所以盡管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消息見諸世界各地主流國際刊物,但中國官方媒體大都緘默不語。
《參考消息》5月2日:《外媒激辯“中國經濟今年超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