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專營又一次“被打破壟斷”。
國家發改委近日廢止了《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一動作一度被外界解讀為食鹽專營體系被取消。但很快被中國鹽業總公司發布公告否認了。
簡單來說,按照《辦法》規定,鹽業的生產審批權應為國家發改委所有,而在實際操作中,審批權都握在各省級鹽業公司手中,所以《辦法》幾乎就是個空頭文件,廢止只是走了個文件程序。
有關國鹽系統被拆解的傳聞,幾乎每隔幾年就會來襲一次。中國目前僅有兩個還存在專營壟斷體系的行業,分別是煙草和鹽業。兩者的區別之一是所貢獻的利稅有天壤之別:同一個市,煙草公司每年能貢獻上億的稅收,鹽業公司上繳的利稅只有百萬元級別。
所以從體量上來看,國鹽系統就是一個弱勢的壟斷者。
更為弱勢的地方在于,整個國鹽系統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諸侯林立,受國資委管理的央企中鹽集團的勢力范圍相當有限:
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層級上,它只在北京、上海以及西部的寧夏、甘肅設立有全資子公司;省會城市方面,中鹽集團只在西安有一家全資公司,這還是2004年陜西省國資委將五家企業無償上劃給國資委后組建的。
據不完全統計,如果不考慮直轄市,中鹽集團在地方組建合資公司的范圍,不超過11個省份,合資對象有當地的國資委,更多的是地方省份的鹽業公司大多數人會覺得中鹽公司統御著中國整個鹽業,但這只是個錯覺。事實上,我們廣泛談論到的鹽業公司,大部分都指的是省鹽業公司,他們才是每個省的鹽業壟斷者。
最特殊的是中鹽的遼寧合資公司,它由中鹽、遼寧省和沈陽市三個層次的鹽業公司合資建立,而且沈陽市公司的持股比例還要高于遼寧省公司。
除此之外,壟斷者都是省一級。不過,它們的上級不是中鹽集團,也不一定是當地的國資委。
比如山西鹽業公司的主管部門是山西省供銷社,而且還是“供銷合作社系統百強企業”;湖南省的鹽業公司從名稱上就能看出來:湖南省輕工鹽業集團,屬于省輕工系統;有的鹽業公司還歸農業口管理。這些都是這個行業長期機構改革遺留下的痕跡。
涉及到全國范圍,鹽業的這個壟斷系統,不僅松散,而且多頭。食鹽的監管權力,由工信部的消費品工業司行使;涉及到食鹽運銷流通,則受發改委經貿司的工作指導。而有關鹽業改革的具體方案,由發改委體改司負責拿出。
而中鹽集團對全國鹽業系統的控制力,到現在都是靠下達年度計劃來實現。
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
國家發改委每年下達食鹽年度計劃之前,由中鹽集團編制計劃草案,然后會開一個全國鹽業計劃銜接會,這也就成為中鹽與地方諸侯正面碰撞的時點。但近幾年來,全國鹽業計劃分攤下去的難度越來越大,使中鹽頗為尷尬。所以媒體報道稱,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正是因為鹽業計劃的分攤難題,使得中鹽在鹽業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性頗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關鹽業專營的改革,也是一場中鹽集團與地方諸侯的“戰爭”。

其實,近年來國鹽系統最風聲鶴唳的時刻在2009年年底,當時盛傳鹽改方案將要出臺,一位鹽企老總從年底中鹽集團的年度工作會議上得到的反饋信息,是“像經濟危機的恐慌”。某中部省份鹽業公司在開年終大會時,高層官員說一旦改革開始,我們現在手里能依靠的,只有現在的十幾億固定資產。
到了地級市鹽業公司,領導已開始向職工描述改革后第一年的局面:最好的情況是降薪不減人,此外依次是降薪減人,最壞的打算就是買斷。下到各地市級以下的鹽業公司,職工被動員起來要求“三五成群、包村入戶”,建設銷售網點,搶在改革政策正式出臺之前跑馬圈地。不過隨后鹽改并未啟動而是像過去一樣,再次進入一個“擔驚受怕”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