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等美劇已經在網絡下架。《環球時報》認為,新聞廣電總局的目的是保護國產影視劇行業。據該報文章,國產影視劇面臨嚴格的審查,但對網上播出的外國影視劇審查基本是一片空白。審查的不對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產影視劇的市場表現。
制定政策限制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保護國產產品并不是影視劇行業的專利。
5月1日開始限制進口的“洋奶粉”就是例子。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日前規定,未經注冊的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允許進口。《南方周末》認為,進口門檻的提高打破了“洋奶粉”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對國產奶粉來說是一個好的消息。

通過限制進口奶粉保護國內產品也有依據。《國際商報》披露,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保留了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實施國營貿易管理的權利,以限制國外產品對國內同類產業造成損害。
除了保護國內產業發展,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也是保護對象。在國務院2011年修正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武器彈藥制造和危害軍事設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項目都在禁止外商投資類別之中。而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社會調查行業同樣禁止外資進入。
據新華社報道,2013年,上海市公安機關打掉了一個外國人在華開辦的非法調查公司。該公司長期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中國公民個人信息并出售。此案也是近年來破獲的首起外國人在華注冊公司開展非法調查案件。
不過,政策中仍有灰色地帶。早期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融資之路,就打了政策的擦邊球。
《民主與法制》介紹過新浪網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風險投資還沒起步,互聯網創業者無法通過傳統方法獲取急用資金,只能尋求外資。當時的《電信法》規定,外商不得介入互聯網行業。
但規定允許外商為互聯網公司提供技術服務,這讓新浪找到了出路:境外公司在中國設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為新浪提供壟斷性的咨詢、管理等服務。國內企業以“服務費”的方式將境內收益轉移出國,從而在境外上市融資。
新浪給早期中國互聯網提供了范本。騰訊、搜狐、網易等國內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在海外上市。而這種融資模式也被普遍運用于同樣是“外資禁入”的出版行業。
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服務和設備,也是繞開國家禁令后才在中國落地的。《中國消費者報》曾報道過亞馬遜在中國面臨的困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禁止外國資本涉及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業務。
亞馬遜最終選擇與中國的數字出版企業合作。據報道,與亞馬遜合作的中文在線負責Kindle服務的在華運營。而亞馬遜在實際操作中,只是一個出售電子書的商店。
此外,目前輿論也在討論進口煤炭是否需要限制。《中國產經新聞報》引用中國煤企官員的話說,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14年,煤炭行業虧損面已達到80%。
進口煤炭造成的價格沖擊被認為是中國煤炭行業低迷的原因之一。《中國能源報》報道說,沿海省市每年從海上調入煤炭量是7~8億噸,2012年有四分之一來自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