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美國有沒有遇到一些政府(監管)方面的問題?”見到“美國版嘀嘀打車”應用Uber的CEO卡蘭尼克時,嘀嘀打車CEO程維拋出了這個問題。
“我們打官司贏了。”卡蘭尼克輕描淡寫地說。
這就是兩個人對話的典型模式—其中一個詢問自己心目中最大的難題,而另一個卻覺得根本沒有回答的必要。兩家公司雖然是潛在的競爭對手,但程維和卡蘭尼克都希望能更了解對方的商業邏輯以及生存土壤,因此深入交流過兩次,但幾乎每一次,他們的問答都像上面這段對話一樣無法繼續下去。兩個人都覺得對方在做的事完全無法理解,覺得對方仿佛是火星來客。
在參加央視一檔訪談節目時,程維回憶了兩次會面的細節。

卡蘭尼克首先就對嘀嘀打車的語音服務非常不解:“你們為什么要用語音而不是文字輸入?”程維告訴他,語音比打字方便,更何況中國的一長串地名里經常包含了漢字、英文字母和數字。
而程維也對美國乘客使用Uber后,無需當場付款下車直接就走的方式產生了質疑。卡蘭尼克卻覺得這很正常:“過一段時間之后會寄賬單給你,你確認就好。”“消費者下車的時候難道不需要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嗎?”美國人回答說:“很麻煩,你走就好了。”
對于程維一直最頭疼的用戶爽約問題,在對方看來也不值一提:“這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在充滿疑惑的詢問和毫無參考意義的答案中糾纏了半天,他們終于聊出了一些共鳴,那就是:中美兩種打車軟件雖然常被業內相提并論,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是由不同的市場、不同的用戶群和不同的消費習慣孕育出來的。
嘀嘀打車采用加價叫車機制,同時為了鼓勵用戶和出租車司機使用,狂砸14億元巨資補貼。這是因為中國人對價格非常敏感。
而美國則不同,Uber采用倍數加價制—費用往往非常高。有一次程維在美國使用Uber叫車,手一抖,選擇了七倍付費,結果那一單就花了100多美元。這讓程維感嘆“我們還是太保守”。在美國買車和租車很便宜,但是打車很貴,所以Uber會去車行租車,提供比一般出租車更豪華的車型和更完善的服務。
“你們在美國有沒有遇到一些政府(監管)方面的問題?”“我們打官司贏了。”
程維漸漸搞清楚了嘀嘀打車和Uber是定位完全不同的兩款產品—中國人使用嘀嘀打車是因為便捷和補貼帶來的低價格,而Uber的用戶,則希望得到更高品質的個性化服務。
既然雙方都覺得彼此不是一個世界的,那結論就很簡單了:“所以還是各干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