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分享經濟已經從另類實驗演變成了不可忽視的商業模式,類似Airbnb(住宅短租)和Uber(打車、租車)這樣的應用估值都達到數十億美元。
一個顯而易見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參與到五年前還被視為冒險的行為當中,他們越來越信任陌生人了。
他們會乘坐陌生人的汽車(Lyft、Uber),讓陌生人住在自己閑置的房間里(Airbnb),把寵物寄養在陌生人家中(DogVacay),到陌生人的家中“拼飯”(Feastly)。
這并不只是商業上的突破,還是文化上的突破,由一系列復雜的制度設置、算法與獎懲機制促成。在eBay創造了個人電子商務之后,這是私人市場開發的另一次大躍進。
然而,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只有32%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別人值得信任,比1972年的46%明顯下降。2013年10月的調查也顯示,只有41%的受訪者信任家政工作人員,30%信任刷卡的收銀員,19%的人信任旅行時認識的陌生人。
但這些分享應用不同,它們把信任制度化了:建立交易監管機制,記錄并設立評價體系,收取保證金、將賬號與社交網絡打通……與一百多年前涌現的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一樣,它們充當了信用代管者的角色;它們并不需要一方信任另一方,因為雙方都可以依賴完美無缺的制度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但分享經濟讓美國人變得更加親密的同時,也將一些有過不良記錄的人徹底屏蔽在外。不過這也符合這些應用的宗旨:雖然它們的制度設計各有不同,但目標都是讓用戶與分享共同價值觀和相似性格的陌生人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