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間,天昏地暗,世界可以忽然什么都沒有”—莫文蔚的新片《催眠大師》中,有一個場景可以用她的這句老歌詞來形容,在徐崢的老房子診所里,燈忽然全滅,莫文蔚孤零零地站著,用無依無靠的氣質,烘托著影片那一瞬驚悚的氛圍。
歌手出身的莫文蔚即便在其事業黃金時期,都很少擔綱過如此需要演技的角色。她飾演一個疑似精神病患者,嚴謹又虛弱,脆弱又叵測,言之鑿鑿又仿若滿嘴謊言,這個模板化的故事是一個話劇般的雙人戲碼,在簡單的布景舞臺上,幾乎只有她和徐崢用對抗性的對談來貫穿始終,幾經反轉后,撥云見日。
上映前,《催眠大師》打出了“懸疑、驚悚、新銳和徐崢”等賣點,但大多數人依然覺得它爛片相十足,一半是因為國產片很難在此題材上有所造詣,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因為“莫文蔚”這個名字已經很久沒有和“佳作”聯系在一起了。
她過氣了—殘忍一點地說,這是事實,一個44歲的女歌手在唱片衰亡、樂壇不振的今天,早就因主觀和客觀原因走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那些膾炙人口的莫氏情歌已經過去15年了,如今的KTV或者電臺中,很少會推送和播放她的新歌,而那些在高中時代瘋狂愛她的男生女生,也早在各種意義上畢業了。

這十來年,莫文蔚幾乎沒怎么變。15年前,她雜亂蓬勃海藻般的長發是個性、文藝的標志,沙啞、慵懶的嗓音讓人覺得獨樹一幟。那時候,她構筑了自己的審美結構,無論多少人認為她長得不夠漂亮、唱歌有點奇怪,她身上就是寫滿了潮流和張力。90年代末是她最紅的時候,橫空出世的《陰天》《盛夏的果實》《他不愛我》《電臺情歌》都匠心獨具。15年后,莫文蔚的頭發依然卷曲蓬勃,長腿依然挺直健美,聲音也絕不出錯地沙啞慵懶著,只是再獨具匠心也經不起審美疲勞,她逐漸走過了她的黃金時代。
有趣的是,年輕時的她雖然以稀奇古怪和個性張揚走紅,但其實她出身書香門第,得過香港十大杰出學生,高中就考到意大利,一路讀到了倫敦大學。她精通英法意三國語言,民族舞、爵士舞、鋼琴、古箏、雙簧管都達到專業水平,在她涉足的每個領域,她都堪稱學霸。
大概是因為太健康、爽朗、自信,顯得太不需要人擔憂了,一成不變的莫文蔚逐漸丟失了自己的定位,而近些年,比她的作品更精彩一點的是她的感情生活,從周星馳到馮德倫,再到如今的意大利老公,莫文蔚完成了九年之癢、遭遇小三、路遇初戀、高齡閃婚等故事。
她跟馮德倫的分手至今依然被人津津樂道,坊間傳聞是后者劈腿徐若瑄造成的,對此莫文蔚矢口否認,送上了“有時候做一輩子朋友更好”的標準答案,并伴之以聳聳肩的“我覺得談戀愛就是要受傷,好像小時候只有跌跤了才能學會走路,人也只有在經歷受傷后,才可能了解愛情。”
之后,無論在任何場合提到分手,莫文蔚都爽朗大方,像個男人一樣不帶多余情緒,反倒是馮德倫,在那年宣布分手的記者會上,送出了疲倦的哽咽兩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