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旅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城市發展與墓園規劃建設
曹 東
(廈門市海旅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本文通過通過對墓園文化景觀的理論,總結了現代墓園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了現代城市近郊墓園的功能定位,對現代墓園景觀的主要功能、特征、情感需求、建筑風格、植物配置等方面等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案探討現代墓園規劃設計的方向和內容。
城市發展;墓園;近郊;作用;規劃
現代墓園作為一個“人生的后花園”,墓園不能孤立的隔離于城市以外,也應該成為現代文明、城市發展的一面鏡子,其功能意義應在在墓葬基礎上有所擴展,使之與城市發展同步。我國現代的墓園,通常遠離中心城區,通過墓園的有序建設可以改善了這些荒山脊地的生態環境,對城市的環境生態修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現代公墓中,殯葬儀式活動已經不是唯一的活動,墓園景觀也可作為城市公共綠地的特殊形式而出現,作為是市域范圍內綠地系統的組要部分,使得人們在祭奠親友之后可得到適當的休閑,同時亦成為生者交往的公共開放空間。墓園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它記載著一個民主的文化和藝術的歷史。通過人們在墓園中的游憩功能,有利于將民族歷史更-轉化為家庭教育,同時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郊野公園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2.1 位于城市邊緣的遠近郊區、具有較好的自然風景資源的區域,具有良好的景觀資源如:山林坡地、水體湖泊、沼澤濕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2.2 具有良好的綠地條件,包含良好的自然植被,人為干擾程度低,生物多樣性豐富,可發揮積極的生態運行機制和作用。
2.3 具有較好的可達性和基礎設施,與城市的交通連接情況良好,可滿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閑、運動、遠足等活動,接觸和欣賞自然,并配備一定的基礎設施,可進行自然知識普及教育。
墓園在區域位置上、以及根據風水理論的選址上與郊野公園有著較大的相似性,郊野公園更多地強調自然風景資源保護并且還強調公共性和開放性;郊野公園兼具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這一特征,值得墓園規劃設計進行借鑒,對于拓展墓園的功能定位、景觀性質、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率上有著積極的作用。
城市近郊墓園與城市景觀的關系城
市近郊綠地,它們位于城市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交接處,是城市的“彈性”地帶,具有綠地很高程度上的特征及外貌,若在墓園的建設過程中,最大程度的以風景林、綠地等要求,將其建設成永久性的“綠帶”,則對城市的環境生態和景觀效果均有長遠的影響。
城市近郊墓園因其特殊的地理特點,及其內容上大多以綠地、林地的外貌展現出來,因此很大程度上具有城市近郊風景林的特征。從局部看城市郊區的綠地、林地,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效果似乎聯系不甚密切,但從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出發,十分重視利用城市環境地貌,力爭獲得均衡的城鎮整體環境,及突出主景面。城市景觀和自然景觀聯接處的近郊區、從整體環境看,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城市近郊景觀是城市空間藝術構圖的骨架。城市是由自然環境而造成的人工環境,既妥求具有最佳的勞動、生活和休息條件;又要求在考慮掀市功能分區和方便交通的同時,處理好城市、水域、田園和山林之間的空間構圖關系,怎樣才能充分挖掘自然環境對形成優美而有特色城市的種種潛力。
隨著人口的發展,城巿擴張的加快,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生態環境也受到威脅,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擴展、認知深度的提高,城市近郊墓園功能得到了較大的擴充,已經融合了多種功能,以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功能的發展使得其規劃設計也相應的得到變化。其規劃布局通常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墓園的規劃應當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地形環境等要素進行規劃布局。以保護原有山水格局為前提,營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景觀;其次,墓園是以墓葬為首要功能和特征的景觀,在滿足生者對環境的要求時,在墓葬功能區域營造具有園林外貌、莊重肅穆、簡潔素雅的紀念性氣氛為主調的景觀,結合自然山、水、地形建筑、植物等造園要素和手法,營建親切、寧靜,可以為前來祭奠的人們提供休息冥想的場所。再次,墓園應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背景逝者的情況,提供多種選擇、多種規格的墓式,結合考慮不同宗教信仰情況,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該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規劃。力求創造體現自然景觀、人文藝術和當地特色相融合的墓園環境。最后,墓園在重視綠色環境的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地域特征的歷史文化,將當地的人文、民俗等無形的文脈資源轉化為有形的景觀形象,使得傳統風水文化、豐富的文化氣息與現代科技有效結合,營造千園千景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墓園景觀。
墓園是一個情感及精神功能遠勝于實際功能的園林類型,其景觀特征是利用空間環境渲染或影響殯葬活動者的情緒、傳遞墓園的情感內涵,使得景觀成為情感表達的途徑、表達特殊情感特征,營造具有特殊性物質園林空間。通常景觀的空間由“線”和“點”兩種類型組成。墓園景觀中的“線”指引導人們活動(如辦理喪葬、祭奠等)的流線,有助于引導人們在活動中確定方向和尋覓途徑(如墓區道路),而“點”則是指供人們停留的“節點”(如廣場、祭奠場、景觀節點、小游園等)。
墓園特殊的物質性質,決定了其情感基調是以悲傷、肅穆等消極情感為主的。因此在完成生者對于逝者的紀念之后,墓園提供了休閑的功能,此時的情感則偏向需要安撫、放松的空間感受。墓園中情感的營造空間依據功能的不同而各異,但通常有:前序空間、墓葬空間、休閑空間、紀念空間四個部分。將若干空間連接起來、組織處理可以形成一個豐富的空間序列,引導人們行動的方向,讓人們進入空間后,隨著空間的序列自然地隨其行動,從而滿足空間的物質功能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墓園的空間序列特征與情感需求是相輔相承的、共同作用的,只有將空間序列的整體的、綜合的考慮才能營造出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墓園景觀。
隨著城市墓園景觀要求的提高,如今已由墓園建筑單體的設計轉向整體設計和環境設計,從整體的環境景觀效果出發,使建筑、小品組合形成與墓園整體景觀更契合的物質文化空間,達到人、建筑、自然環境相互諧調。城市近郊墓園不僅是安放骨灰、遺體的場所,也是兼有休閑意義的郊野公園和紀念意義的人文公園的綠色開放空間,因此墓園內的建筑物按其在墓園內的功能可分為服務、管理、業務和其他功能性用房,建筑物的設置與布局更加全面化和人性化。建筑空間(結構空間)的創造,盡可能處理好實用空間與視覺效果的關系,建筑實體與其外觀造型,在建筑風格、體量、材料質感、色彩的組合上,符合空間序列的變化要求,體現現代墓園的功能性、景觀性、時代性、民族性、地方性。
墓穴、墓碑作為體現墓園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的主要載體,其制作、安放都應體現藝術性,景觀性。其中墓碑是墓園特有的景觀小品,無論是材質或是外觀都提倡多樣化設計,在提高墓園土地利用率的同時,有營造藝術化的景觀效果。如:結合我國悠久的書法藝術,使藝術化的碑體成為墓園中一道文化氛圍濃厚的風景,吸引眾多的書法和文學愛好者前去游覽。墓園導游圖、簡介牌、標志牌以及指路牌等各種形式的園林小品是墓園中極為活躍、引人注目的休閑設施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宣教作用,創造造型美觀及實用功能并重的小品結合園椅、園燈、山石、植物等統一布局,使其環境融為一體,營造景觀美化墓園。
植物做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材料,同樣可以表達情感和塑造空間。墓園植物空間的營造要與整個墓園環境氛圍相協調,通常在墓葬區域營造一種莊重、寧靜的氣氛為基調,并考慮人的需要營造必要的活動空間。首先,利用植物色彩和形態方面的觀感,營造景觀的視覺效果。春花、夏蔭、秋實、冬桿,一年四季不停色彩的變化、外形的更替,如人的生命一樣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帶給人們層出不窮的心理和視覺感受。而千姿百態的植物形態對于景觀及氛圍的營造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垂直向上型(包括圓柱形、筆形、尖塔形、圓錐形)的植物強調了群體和空間的垂直感和高度感,突出了空間的向上向內的特性,通常用于空間的圍合,營造嚴肅、靜謐、莊嚴的環境氣氛。用植物材料營造空間,既可以打破道路的分割,在整體上加強空間序列、韻律和氛圍。
除了用植物多種多樣的形態和色彩來營造景觀外,還可以應用其平面布置形式,并環境相結合來營造不同的環境氛圍。具體來講,植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可以分為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幾類。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帶來的空間感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入口區通常使用規則式的植物配置手法,墓葬區更多的是采用規則式和混合式的配置手法,休閑區更多是自然式的配置手法,利用不同的配置手法,營造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覆蓋空間、封閉空間和垂直空間,做到敞閉起伏,今化有序.層次浩晰,形成有效的空間的序列,引導人們的活動路線,表達情感需求,使得各個空間實現各自的功能。
城市近郊的現代墓園,在總體布局上應更加的靈活多樣,內容更豐富,使建筑、小品、植物景觀上無論是材質或是其組合形成與墓園整體景觀更契合的物質文化空間,達到人、建筑、自然環境相互諧調。
[1]張一兵.景觀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J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