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路橋景觀藝術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景觀CI在濱海景觀實踐中的應用
吳姍藝
(廈門路橋景觀藝術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通過濱海景觀案例,解析景觀CI設計工作的步驟與應用,具有實踐意義。
景觀CI;海景觀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縮寫,主要含義是指將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統一設計,利用整體表現體系(尤其是視覺表達系統),傳達企業營銷概念與公眾,使其對企業產生一致的認同,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景觀CI將CI的一整套方法與理論嫁接于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全稱為景觀形象識別系統。
近十年來我國在實施城市現代化的更新與改造中有相當力度的投入,很多城市均在創造有特色的城市面貌方面作出過探索與努力,但城市面貌在喚然一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千篇一律。各種原因很復雜,但我國現行城市規劃體系過于注重城市的物質性與功利性而忽視這些物質與功利要素的美學組合應為其因之一。景觀CI正是利用CI系統的理論、方法與景觀設計結合,實現城市規劃和藝術設計學科的邊緣交叉。
城市的總體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的綜合印象和觀感,是人們對城市價值評判標準中各類要素如自然、人文、經濟等形成的綜合性的特定共識。景觀CI即要在這些因素中提取關鍵,并用圖式的語匯來表述,然后在城市設計中針對各種景觀構成要素進行統籌的安排。通過景觀CI的研究,突出城市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提高知名度,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濱海地段作為城市的重要展示界面,為城市提供了一個全景的空間場所。音樂化的輪廓、萬家燈火的氣度、充滿神秘幻想的空間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現,濱海景觀CI應當仁不讓。
泉州青山灣位于山霞鎮區南側,是福建省內在全國最具盛名的海灣之一,連綿13公里的沙灘,是個少有的優良的天然海濱浴場,灣內河溝密布,林帶連綿,為旅游開發提供有利條件。但現有規劃區內起點低,缺乏規劃,建筑質量較差,景區內現有旅游項目單一。難以適應新城建設的景觀需求。隨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海峽旅游合作區建設的開展,福建沿海交通條件和泉州市城市空間的擴張,青山灣的旅游發展優勢和潛力逐漸凸現出來,提升濱海景觀形象,成為展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成為時代的需求。
濱海景觀CI設計
下面依景觀CI設計工作的步驟來敘述每一部分的內容。
1形象定位與概念抽取:景觀CI在操作過程中首先要慎重處理景觀形象定位,并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景觀形象定位即從城市自然、人文、經濟等錯綜復雜的對象中抽取其中的要點并概念化。這些要點及概念應能綜合反映出景觀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特征。
青山灣濱海休閑區以構建“夢幻水岸-青山灣”為景觀CI定位。在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重點保護好水域溝渠、防護林地、沙灘等地景的同時,通過規劃控制,整理治理水岸,使之更便捷、更愉悅、更符合旅游發展的需要。項目實施期間,盡量使設施建設與自然景觀相協調,選用符合當地傳統文化特征的素材,配合道路橋涵、建筑及雕塑小品,使整體環境進一步提升。
2 概念的圖式化過程:CI操作的第二步就是依據上述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進行圖式化處理。青山灣總體布局因規劃區“J”型水系而構成四片多節點的空間格局。根據場地用地的具體條件和人流的行為習慣分析,結合海岸景觀帶的合理用地適宜性分析,形成商業休閑區、生態密林燒烤區、游憩休閑區、濱海游戲區四大功能區,并通過沙灘漫步和游艇游憩區串聯而成,依各片區內的功能需要設置景觀節點及場所。
3 建筑小品:以景觀CI的標志圖案為依據,結合城市的標志色進行總體規劃、統一部署。建筑本著安全、實用、美觀、本土性的原則進行設計,充分考慮沿海景觀建筑抗風壓的要求,采用鋼質、鋁塑、玻璃等抗腐蝕性材料做為建筑基礎材料。設計中借鑒了閩南地區地方建筑空間元素,通過各種組合形式構架建筑空間,并通過紅磚、粗石、板巖、條石等本土材料加以細部裝飾,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立面造型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采用簡捷、明快的造型手法,力求多樣化及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在建筑外部設計時充分利用光影效果及建筑的形體組合來塑造建筑物的個性。大幅落地鋼化玻璃設計,結合遮陽百葉,色彩以素雅的獨特氣質與周邊景觀和外海景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材料的選擇上,通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主材料選擇,使景區整體統一且各區域分明。濱海浴場區建筑以卵石為墻壁主材料,地雕廣場及會所以蠔殼為主材料,商業休閑區以磚,巖為主材料,野營燒烤區以原木麻繩為主材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且色調統一的建筑群。
4 綠化設計:景觀CI的植物設計遵循以下規劃原則A 尊重現狀原則。根據綠地范圍內的水系、土壤和區域功能特征,合理確定結構和分區,將人工生態景觀與原地形生態景觀有機結合,并按照林木種植、生長、養護管理所需要的條件,對現狀進行適當的地形整理。B 適地適樹原則。樹種規劃上,選擇能夠適應當地生態條件地樹木,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多樣性的需要,種植能夠適應本地生長條件的外來植物,以彩色植被為主。C 功能優化原則。綜合考慮綠地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游憩功能,科學合理的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植物群落規劃設計,既能充分展示現代人的生態理念和自然生態觀,也有利于后期的經營管理及維護。D 多樣性原則。在功能分區、結構布局、生境類型、群落組合等方面塑造多樣化的景觀空間,規劃設計以人為本,方便舒適,做到“林園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聯”體現自然特色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
規劃區結合不同功能使用和需求的基礎上,營造特色鮮明,趣味靈動的景觀空間,濱海游泳區在保留原有木麻黃基礎上,對護岸地被添加棕櫚科的椰子、假擯榔、霸王棕等主景植物,營照濱海景觀特色。生態密林區,在保留木麻黃的基礎上,沿岸添加季相變化明顯,色彩突出的落羽杉,部分區域適當添加木棉,主景觀區點植雞蛋花,豐富植物層次。商業休閑區列植親水喬木,勾勒并點綴岸線。沿岸種植主景樹種垂柳、蒲桃、小葉榕、南洋杉等;下層以花葉艷山姜、蜘蛛蘭、龜背竹等,弱化過于整齊的駁岸,營照出自然豐富的濱水植物景觀。
景觀CI將分散于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專業各處的影響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統一的設計組織,這是景觀CI的創新之處。因此景觀CI提出的整合形象組件的思想對塑造景觀總體形象具有方法論意義。
[1]于松楠.風景區景觀橋梁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
U4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