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成 李學偉
摘 要:本文結合城市的建設發展,提出建設健全的綠色自然生態建筑,做好園林綠化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環境質素。
關鍵詞:綠色自然生態理念;環境綠化建設
“綠色城市”最早提出的是現代建筑大師柯爾而耶,在1930年魯爾展開的“光明城”的規劃中提出的。以后又有人提出“花園城市”、“山水城市”、“園林城市”,又出現了新的學科“風景建筑學”,是集藝術、科學、工程技術及環境規劃、園林藝術于一體的一種綜合性學科。從區域規模、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人文等角度,通過規劃設計,把它們落實到具有多維空間的隨時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中去。
而城市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污染日趨嚴重,生態平衡失調,城市環境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難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生態學觀念的引入為認識和解決日益尖銳化的城市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城市生態學是近幾直年來逐步發展起來的邊緣性交叉科學,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互相作用的規律及其機理。它將城市生態規劃與生態設計原則、方法應用于城市規劃中建設中,把城市當作一個動態系統來對待,而人作為其中最重要的生態因子,使人與城市環境之間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利用自然生態過程與循環再生的規律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而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既享受現代城市的高度文明、又能貼近自然遠離都市的負面影響——環境污染、人境浮躁等。困此,城市綠色生態植物對環境的調控功能相對其它是無法代替的,這是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素的最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的綠色生態建筑
1.1綠色生態建筑的概念
所謂綠色生態建筑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立足于生態學的管理,利用天然條件及人工手段創造出良好的富于生命力的建筑環境,而要最低限度地索取自然資源,減少人類對自然的侵害,實現向自然回報的建筑,簡而言之就是對人類有益,對自然無害的建筑。
1.2綠色生態建筑的利用
(1)太陽能的開發
早在70年代,能源危機就使人類認識到自然界的礦物燃料是有限的。于是開始開發太陽能,出現了太陽能熱水系統供暖和淋浴,以及各種太陽房、集熱墻,使人類在能源利用上邁出可喜的一步。
(2)節能
我國已提出節能50%的目標,各種輕質復合材料相續問世。如:導熱系列數低的玻璃棉板,18mm厚相當于370mm厚磚墻的保溫性能;15mm厚的擠塑聚本乙烯板的阻值等于930mm的混凝土的保溫系數,帶有這種保溫隔熱材料的復合墻體及屋面可以大量地節約能源。
(3)節地
日照間距是環境規劃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土地的日益減少,房屋需求不斷加大,給設計人員出了一個難題。為了節約用地,增加出房率,可以把屋頂做成坡屋面,頂部安裝窗戶,可以與天合一,盡情享受陽光和自然通風。另外,各種形式的屋頂玻璃天柵都可以100%的自然采光。土地的減少,使人類由地上開發轉為地下開發,形成一種土地立體綜合利用。地鐵、地下車庫,地下能源庫都說明這一點的可行性。
(4)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再利用
生活垃圾的處理是一個很辣手的問題,而建個垃圾電場,一噸生活垃圾可以提供400度電,可以供三口之家使用一年。糞便可以用來制沼氣,用來作燃料,這樣可以變廢為寶。
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但不斷地耗竭,大小河道的斷流,飲用水的缺乏,都說明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的。制定水循環計劃,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廢水的處理計劃使城市用水達到自我循環,自給自足。
(5)全方位綠化
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綠化。首先是陽臺,我們可以不把它封閉,在原有挑出基礎上,挑出的幅度多一些設置一些種植槽或設計一些便于植物攀緣的架子,實行無土栽培,種植一些藤架植物。這樣不僅使我們工作之余可以隨時享受到田園城市的樂趣,而且還能夏季使墻面溫度降低6-7℃,空氣溫度增加10-20%,真可謂一舉兩得。屋頂可以做上人屋面,搞屋頂綠化,設置屋頂花園,屋頂游泳池及公益健身場等。
(6)新技術,新結構體系的應用
膜結構是一種充氣及張拉的新型結構,在國外已被廣泛使用,是一種新型環保結構,造價低,一般面積在1000m2左右的大空間可以不用柱,施工周期短,跨度可以做到200m。省去大量的原材料、大量的木材,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建筑體系。
2.做好園林綠地、綠化的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1提高環境意識。提高環境綠化,綠化首先是領導重視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同時加大綠化管理力度,提高全社會對環境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把對環境綠化的不利行為降至最低。尤其要嚴格樹木的砍伐和占用綠地審批制度,堅決制止亂砍城市樹木、毀壞及踐踏綠化設施的行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追求城市的經濟發展。有了綠色的生命,才有城市的活力,忽視環境綠化的城市是一個不健全的城市,必須擺正園林綠化與城市基本建設同步進行。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植樹、種花、種草等綠化美化工作,生態環境才能好轉,城市面貌才會大為改觀。
2.2加強城市綠化的設計管理。具有一定規模的綠化工程,必須由持有相應資質的設計,設計方案未經批準不得進行施工。我國現行的設計體制中,建筑、園林是截然分開的行業,工作中理應相互協調。由于當前設計市場的競爭,出現設計市場單一壟斷,絕大多數規劃由建筑師獨自完成,只留出建設布局后剩余地塊供園林師“填空”,使得環境綠化既談不上系統組織,也無法利用原地自然因素進行環境設計,只能在建筑的夾逢中進行植物培植。尤其是一部份投資開發商對綠化認識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為占領市場,設計師無法也不愿與開發商對立,開發商思想往往就是環境綠化的設計思想,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綠化行業的發展。同時部份開發商把環境綠化當作抬高房價的籌碼,只發展先期投入小、簡潔、明快的草地,而不顧及生態功效低下且養護費用高的要點。隨著綠化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由于從事本行業工作技術人員相對缺乏,許多非專業人士趁虛而入,利用關系和一些手段在市場競爭中獲一席位置,使設計缺乏系統和組織,不是適地適樹,而是盲目追求名貴名種。形成配套設施無序,苗木市場管理的混亂,使施工質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給環境綠化后期養護管理造成難度。
2.3加強綠化管理。建好園林綠化不容易,而一旦放松管理,就很快便丟失。隨著各種車輛的不斷增多,防止原有公共綠地用作停車場,從而產生了人、車、樹木爭地的現象。綠化養護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除提高全民的愛護綠化意識外,要經濟對職工進行業務培訓,使管理走上規范化。
3.實行綠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3.1保護自然,強調共生思想,減少對自然界的影響和破壞,強調人類與萬物和平相處,共同生存,維護地球這個美好的家園。
3.2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對資源采取保護原則,有意識地進行能源儲備。
3.3強調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其循環使用再生資源,要求利用新技術,對這方面進行深入挖掘。
3.4創造健康、無毒、無污染,以人為本的建筑空間,強調地域特征及民族文化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