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競爭的發展,技術在不斷的進步,網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呼叫接通率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質量,一直是重點關注的目標。影響呼叫接通率有多種因素,文章簡單介紹一下TC、EC資源的影響。
關鍵詞:呼損;TC;EC;發夾
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了趕上發展的步伐,網絡也在進行著徹底的變換,逐步傾向IP化。在網絡進行改造階段,各種突發狀況頻出,下面就改造過程中,TC、EC資源對接通率的影響進行一下探討。
1 現象描述
2月20日,根據網絡統計分析,發現長途接通率結果異常:2月20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3%,2月21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6%,長途呼入接通率偏低。通過信令監測儀表對長途局的呼叫記錄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存在交換設備擁塞的呼損記錄。
2 原因分析
目前,我市網絡正處于割接改造階段,現網網絡結構詳見下圖1所示:
圖1 現網的網絡結構
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正處于MS匯接局退網改造的實施階段,所以長途局呼入的路由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端局(已割接到軟交換匯接局下的端局)、G網、關口局;第二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MS匯接局-端局。
根據網絡結構分析,具體可能的原因為:軟交換匯接局資源不足;TG上的處理資源不足;被叫所在的端局問題;MS匯接局問題;其他原因影響。
3 分析處理過程
3.1 根據監測信令儀表提取的交換設備擁塞的呼叫記錄,發現被叫號碼分布在各個端局。如:186、139、133、302、805、340、306等等。所以排除了個別端局和MS匯接局的因素。
3.2 查詢軟交換FCCU模塊的CPU占用率,結果為不到20%,TG電路利用率很低。排除了軟交換中繼資源不足的問題。
3.3 查詢軟交換入中繼群的話務統計,發現存在本局內部呼叫呼損:TG1長途呼損100多次。TG2長途基本無呼損,只是部分中繼群有1到2次內部呼損。查詢歷史話務統計,發現在2月15日之前,沒有本局呼損。
3.4 進行長途呼入撥測,信令跟蹤發現
3.4.1 呼叫正常的信令,可看到IAM成功經軟交換匯接局送到MS匯接局。
3.4.2 呼叫不通的信令,軟交換不往下轉發信令,呼叫到軟交換就中止。系統給出的REL信令中,失敗原因為network out of order(38)網絡未正常工作。對軟交換與TG交互的H248信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TG返回的ADD_REPLY消息中,包含有錯誤原因Insufficient resources.Out of TC-EC Resource(Error code:19)。提示TG的TC-EC資源不足。同時撥測中發現,呼叫不通的呼叫都是呼叫經TG1的呼叫。
3.5 檢查兩個TG的TC、EC資源
3.5.1 DSP MEDIARES發現兩個TG都有5塊VPU板,TG1的2槽只有TC扣板,沒有EC扣板。TG1的EC資源共4096,TG2的EC資源共5120。因為兩個TG話務負荷分擔,所以TG1出現呼損的機率比TG2大。
3.5.2 利用TG的動態查詢功能,實時觀察當前的EC、TC資源占用情況,發現EC、TC占用率都比較高,達80%到90%。
3.6 查詢工作記錄,2月15日下午32局割接到軟交換匯接,確定呼損出現時間是32局十幾萬用戶割接后,由于32局本局用戶的呼叫也要到軟交換轉接,造成話務量激增,導致TG的EC、TC資源不足,最終形成呼損。
3.7 由于短期內軟交換無法補充EC扣板,所以考慮優化交換機的配置解決EC、TC資源占用問題。
3.7.1 分析TC資源、EC資源的原理
TC:編解碼變換器,用于將TDM格式的PCM碼流進行二次編解碼,或者實現不同編解碼協議如G.729等編解碼的轉換;此外,在TG中還用于放音、DTMF收號、信號音檢測。實際應用中在TDM和IP包轉換時需要此資源。
EC:提供回波抵消功能。在語音呼叫時如果啟用了回波抵消功能時需要此資源。
3.7.2 檢查TG的MGW配置參數。發現MGW可以提供發夾功能
所謂發夾功能是指在軟交換支持的情況下,當要通話的用戶A和用戶B來自同一個TG(MGW網關),軟交換就指示TG不要進行IP報文的打包發送,而是直接在網片上將A和B的時隙連接起來完成呼叫接續。因為目前軟交換大量的話務都是中轉話務,如果啟用了發夾功能,在進行TDM呼叫時,會省去TDM和IP包的轉換步驟,相應的就節省了TC資源。
3.7.3 使用MOD MGW命令啟用MGW的發夾功能,觀察TC的動態資源,發現占用明顯下降。
3.7.4 檢查中繼群的配置參數:發現目前所有中繼群的EC參數設置都是“總是啟用EC資源”,所以任何經過TG的呼叫都要占用EC資源,導致EC資源不足。中繼群的EC參數應用模式分為幾種:“總是開啟EC”、“簡單EC”、“總是關閉EC”、“增強型EC”。其中簡單EC:是否開啟EC受對局的EC指示影響;增強型EC:是否開啟EC是受對局發送過來的ECI參數影響。
對各種交換機型交換機的中繼群進行測試,發現,當端局設為“總是關閉EC”時,會在通話時有回聲。改為“簡單EC”,大部分端局呼叫正常,85局出現異常,將其改為“簡單EC”時有雜音,最后更改為“總是關閉EC”恢復正常。目前,將長途的TDM長途中繼群、各端局、關口局的中繼群EC參數應用模式設為“簡單EC”其余中繼群設為“總是關閉EC”。呼叫測試正常。動態觀察EC占用情況,占用情況達到40%。
3.8 TC、EC更改后,長途接通率達到標準97%以上
4 結束語
4.1 影響長途接通率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呼損的分析要結合呼叫撥測、話統分析、信令跟蹤監測各種手段同步進行。
4.2 對于TG而言,除了中繼電路、信令鏈路等資源外,EC、TC資源充足與否,也會影響呼叫的接續,可以設置EC、TC的話務統計,進行密切關注。
作者簡介:朱玉梅(1978,5-),女,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現職稱:通信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通信專業。endprint
摘 要:隨著市場競爭的發展,技術在不斷的進步,網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呼叫接通率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質量,一直是重點關注的目標。影響呼叫接通率有多種因素,文章簡單介紹一下TC、EC資源的影響。
關鍵詞:呼損;TC;EC;發夾
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了趕上發展的步伐,網絡也在進行著徹底的變換,逐步傾向IP化。在網絡進行改造階段,各種突發狀況頻出,下面就改造過程中,TC、EC資源對接通率的影響進行一下探討。
1 現象描述
2月20日,根據網絡統計分析,發現長途接通率結果異常:2月20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3%,2月21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6%,長途呼入接通率偏低。通過信令監測儀表對長途局的呼叫記錄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存在交換設備擁塞的呼損記錄。
2 原因分析
目前,我市網絡正處于割接改造階段,現網網絡結構詳見下圖1所示:
圖1 現網的網絡結構
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正處于MS匯接局退網改造的實施階段,所以長途局呼入的路由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端局(已割接到軟交換匯接局下的端局)、G網、關口局;第二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MS匯接局-端局。
根據網絡結構分析,具體可能的原因為:軟交換匯接局資源不足;TG上的處理資源不足;被叫所在的端局問題;MS匯接局問題;其他原因影響。
3 分析處理過程
3.1 根據監測信令儀表提取的交換設備擁塞的呼叫記錄,發現被叫號碼分布在各個端局。如:186、139、133、302、805、340、306等等。所以排除了個別端局和MS匯接局的因素。
3.2 查詢軟交換FCCU模塊的CPU占用率,結果為不到20%,TG電路利用率很低。排除了軟交換中繼資源不足的問題。
3.3 查詢軟交換入中繼群的話務統計,發現存在本局內部呼叫呼損:TG1長途呼損100多次。TG2長途基本無呼損,只是部分中繼群有1到2次內部呼損。查詢歷史話務統計,發現在2月15日之前,沒有本局呼損。
3.4 進行長途呼入撥測,信令跟蹤發現
3.4.1 呼叫正常的信令,可看到IAM成功經軟交換匯接局送到MS匯接局。
3.4.2 呼叫不通的信令,軟交換不往下轉發信令,呼叫到軟交換就中止。系統給出的REL信令中,失敗原因為network out of order(38)網絡未正常工作。對軟交換與TG交互的H248信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TG返回的ADD_REPLY消息中,包含有錯誤原因Insufficient resources.Out of TC-EC Resource(Error code:19)。提示TG的TC-EC資源不足。同時撥測中發現,呼叫不通的呼叫都是呼叫經TG1的呼叫。
3.5 檢查兩個TG的TC、EC資源
3.5.1 DSP MEDIARES發現兩個TG都有5塊VPU板,TG1的2槽只有TC扣板,沒有EC扣板。TG1的EC資源共4096,TG2的EC資源共5120。因為兩個TG話務負荷分擔,所以TG1出現呼損的機率比TG2大。
3.5.2 利用TG的動態查詢功能,實時觀察當前的EC、TC資源占用情況,發現EC、TC占用率都比較高,達80%到90%。
3.6 查詢工作記錄,2月15日下午32局割接到軟交換匯接,確定呼損出現時間是32局十幾萬用戶割接后,由于32局本局用戶的呼叫也要到軟交換轉接,造成話務量激增,導致TG的EC、TC資源不足,最終形成呼損。
3.7 由于短期內軟交換無法補充EC扣板,所以考慮優化交換機的配置解決EC、TC資源占用問題。
3.7.1 分析TC資源、EC資源的原理
TC:編解碼變換器,用于將TDM格式的PCM碼流進行二次編解碼,或者實現不同編解碼協議如G.729等編解碼的轉換;此外,在TG中還用于放音、DTMF收號、信號音檢測。實際應用中在TDM和IP包轉換時需要此資源。
EC:提供回波抵消功能。在語音呼叫時如果啟用了回波抵消功能時需要此資源。
3.7.2 檢查TG的MGW配置參數。發現MGW可以提供發夾功能
所謂發夾功能是指在軟交換支持的情況下,當要通話的用戶A和用戶B來自同一個TG(MGW網關),軟交換就指示TG不要進行IP報文的打包發送,而是直接在網片上將A和B的時隙連接起來完成呼叫接續。因為目前軟交換大量的話務都是中轉話務,如果啟用了發夾功能,在進行TDM呼叫時,會省去TDM和IP包的轉換步驟,相應的就節省了TC資源。
3.7.3 使用MOD MGW命令啟用MGW的發夾功能,觀察TC的動態資源,發現占用明顯下降。
3.7.4 檢查中繼群的配置參數:發現目前所有中繼群的EC參數設置都是“總是啟用EC資源”,所以任何經過TG的呼叫都要占用EC資源,導致EC資源不足。中繼群的EC參數應用模式分為幾種:“總是開啟EC”、“簡單EC”、“總是關閉EC”、“增強型EC”。其中簡單EC:是否開啟EC受對局的EC指示影響;增強型EC:是否開啟EC是受對局發送過來的ECI參數影響。
對各種交換機型交換機的中繼群進行測試,發現,當端局設為“總是關閉EC”時,會在通話時有回聲。改為“簡單EC”,大部分端局呼叫正常,85局出現異常,將其改為“簡單EC”時有雜音,最后更改為“總是關閉EC”恢復正常。目前,將長途的TDM長途中繼群、各端局、關口局的中繼群EC參數應用模式設為“簡單EC”其余中繼群設為“總是關閉EC”。呼叫測試正常。動態觀察EC占用情況,占用情況達到40%。
3.8 TC、EC更改后,長途接通率達到標準97%以上
4 結束語
4.1 影響長途接通率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呼損的分析要結合呼叫撥測、話統分析、信令跟蹤監測各種手段同步進行。
4.2 對于TG而言,除了中繼電路、信令鏈路等資源外,EC、TC資源充足與否,也會影響呼叫的接續,可以設置EC、TC的話務統計,進行密切關注。
作者簡介:朱玉梅(1978,5-),女,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現職稱:通信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通信專業。endprint
摘 要:隨著市場競爭的發展,技術在不斷的進步,網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呼叫接通率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質量,一直是重點關注的目標。影響呼叫接通率有多種因素,文章簡單介紹一下TC、EC資源的影響。
關鍵詞:呼損;TC;EC;發夾
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了趕上發展的步伐,網絡也在進行著徹底的變換,逐步傾向IP化。在網絡進行改造階段,各種突發狀況頻出,下面就改造過程中,TC、EC資源對接通率的影響進行一下探討。
1 現象描述
2月20日,根據網絡統計分析,發現長途接通率結果異常:2月20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3%,2月21日長途呼入接通率為96%,長途呼入接通率偏低。通過信令監測儀表對長途局的呼叫記錄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存在交換設備擁塞的呼損記錄。
2 原因分析
目前,我市網絡正處于割接改造階段,現網網絡結構詳見下圖1所示:
圖1 現網的網絡結構
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正處于MS匯接局退網改造的實施階段,所以長途局呼入的路由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端局(已割接到軟交換匯接局下的端局)、G網、關口局;第二種情況是長途局-軟交換匯接局-MS匯接局-端局。
根據網絡結構分析,具體可能的原因為:軟交換匯接局資源不足;TG上的處理資源不足;被叫所在的端局問題;MS匯接局問題;其他原因影響。
3 分析處理過程
3.1 根據監測信令儀表提取的交換設備擁塞的呼叫記錄,發現被叫號碼分布在各個端局。如:186、139、133、302、805、340、306等等。所以排除了個別端局和MS匯接局的因素。
3.2 查詢軟交換FCCU模塊的CPU占用率,結果為不到20%,TG電路利用率很低。排除了軟交換中繼資源不足的問題。
3.3 查詢軟交換入中繼群的話務統計,發現存在本局內部呼叫呼損:TG1長途呼損100多次。TG2長途基本無呼損,只是部分中繼群有1到2次內部呼損。查詢歷史話務統計,發現在2月15日之前,沒有本局呼損。
3.4 進行長途呼入撥測,信令跟蹤發現
3.4.1 呼叫正常的信令,可看到IAM成功經軟交換匯接局送到MS匯接局。
3.4.2 呼叫不通的信令,軟交換不往下轉發信令,呼叫到軟交換就中止。系統給出的REL信令中,失敗原因為network out of order(38)網絡未正常工作。對軟交換與TG交互的H248信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TG返回的ADD_REPLY消息中,包含有錯誤原因Insufficient resources.Out of TC-EC Resource(Error code:19)。提示TG的TC-EC資源不足。同時撥測中發現,呼叫不通的呼叫都是呼叫經TG1的呼叫。
3.5 檢查兩個TG的TC、EC資源
3.5.1 DSP MEDIARES發現兩個TG都有5塊VPU板,TG1的2槽只有TC扣板,沒有EC扣板。TG1的EC資源共4096,TG2的EC資源共5120。因為兩個TG話務負荷分擔,所以TG1出現呼損的機率比TG2大。
3.5.2 利用TG的動態查詢功能,實時觀察當前的EC、TC資源占用情況,發現EC、TC占用率都比較高,達80%到90%。
3.6 查詢工作記錄,2月15日下午32局割接到軟交換匯接,確定呼損出現時間是32局十幾萬用戶割接后,由于32局本局用戶的呼叫也要到軟交換轉接,造成話務量激增,導致TG的EC、TC資源不足,最終形成呼損。
3.7 由于短期內軟交換無法補充EC扣板,所以考慮優化交換機的配置解決EC、TC資源占用問題。
3.7.1 分析TC資源、EC資源的原理
TC:編解碼變換器,用于將TDM格式的PCM碼流進行二次編解碼,或者實現不同編解碼協議如G.729等編解碼的轉換;此外,在TG中還用于放音、DTMF收號、信號音檢測。實際應用中在TDM和IP包轉換時需要此資源。
EC:提供回波抵消功能。在語音呼叫時如果啟用了回波抵消功能時需要此資源。
3.7.2 檢查TG的MGW配置參數。發現MGW可以提供發夾功能
所謂發夾功能是指在軟交換支持的情況下,當要通話的用戶A和用戶B來自同一個TG(MGW網關),軟交換就指示TG不要進行IP報文的打包發送,而是直接在網片上將A和B的時隙連接起來完成呼叫接續。因為目前軟交換大量的話務都是中轉話務,如果啟用了發夾功能,在進行TDM呼叫時,會省去TDM和IP包的轉換步驟,相應的就節省了TC資源。
3.7.3 使用MOD MGW命令啟用MGW的發夾功能,觀察TC的動態資源,發現占用明顯下降。
3.7.4 檢查中繼群的配置參數:發現目前所有中繼群的EC參數設置都是“總是啟用EC資源”,所以任何經過TG的呼叫都要占用EC資源,導致EC資源不足。中繼群的EC參數應用模式分為幾種:“總是開啟EC”、“簡單EC”、“總是關閉EC”、“增強型EC”。其中簡單EC:是否開啟EC受對局的EC指示影響;增強型EC:是否開啟EC是受對局發送過來的ECI參數影響。
對各種交換機型交換機的中繼群進行測試,發現,當端局設為“總是關閉EC”時,會在通話時有回聲。改為“簡單EC”,大部分端局呼叫正常,85局出現異常,將其改為“簡單EC”時有雜音,最后更改為“總是關閉EC”恢復正常。目前,將長途的TDM長途中繼群、各端局、關口局的中繼群EC參數應用模式設為“簡單EC”其余中繼群設為“總是關閉EC”。呼叫測試正常。動態觀察EC占用情況,占用情況達到40%。
3.8 TC、EC更改后,長途接通率達到標準97%以上
4 結束語
4.1 影響長途接通率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呼損的分析要結合呼叫撥測、話統分析、信令跟蹤監測各種手段同步進行。
4.2 對于TG而言,除了中繼電路、信令鏈路等資源外,EC、TC資源充足與否,也會影響呼叫的接續,可以設置EC、TC的話務統計,進行密切關注。
作者簡介:朱玉梅(1978,5-),女,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現職稱:通信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通信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