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文
摘 要:高瓦斯是影響煤層巷道安全快速掘進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煤巷掘進面的瓦斯涌出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能為瓦斯防治提供針對性辦法,還分析了瓦斯涌出與綜掘速度及其工藝(停開機)的關系,研究結果為保障高瓦斯工作面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綜掘面;瓦斯涌出規律;瓦斯涌出特征
中圖分類號:TD71 文獻標識碼:B
1 概述
本文針對某礦150602機巷掘進工作面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其瓦斯涌出規律,分析了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有效的保障了安全高效快速掘進。
2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規律研究
2.1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分布規律
風流紊亂后多向、不穩定及瓦斯涌出不均勻是由于風筒出風后,折返后的風流受距離、設備、人員及漏風等影響。針對綜掘面瓦斯分布規律查閱相關文獻并進行了大量實測研究,利用井下瓦斯監測系統對瓦斯涌出量進行定點與不定點、多探頭連續監測,將測定結果繪制瓦斯濃度曲線圖,盡管根據地質條件的差異及測量誤差,每次結果有差異,總體趨勢是近似一致的。下圖1是某礦150602機巷掘進頭20m范圍內的一次濃度曲線測定結果。考慮礦區煤層瓦斯濃度大,采用雙風筒布置。受風流、瓦斯涌出影響,從端頭到外可分三區,分別為: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
第一區是瓦斯重要來源,當風筒與掘進迎頭距離在3m內時,風速大,風量集中,瓦斯稀釋很快,大于3m,局部瓦斯會積聚;
第二區是瓦斯第二來源,此區距風筒出風口8m,在此范圍內,風流由于折返、綜機設備及人員作業影響,風流不穩定,瓦斯由于大量的新煤壁的暴漏而釋放很快;
第三區是瓦斯量最大區域,8m以后,瓦斯擴散均勻,基本穩定,從圖1可知,瓦斯濃度曲線分布均勻,由于這一區匯集了整個掘進面的瓦斯,瓦斯量最大的。
2.2 綜掘工作面風流流動狀態
綜掘面的風流除上述三區之外,還夾帶有次生的旋渦流,特別是在折返及不穩定區(前8m范圍內),風流很不穩定。文獻及現場經驗表明,在風筒另一側巷道煤幫與端頭0.5m2區域范圍內存有一個三角區域瓦斯積聚較多,通常又稱為上隅角,大量實測表明,風筒出口與掘進面小于3m時,上隅角區域的最小風速為0.2m/s,瓦斯不會積存,如圖1,當大于3m時,無風區出現可能性增大,故設計時考慮雙風筒通風,增加通風量,驅散瓦斯積聚區。
3 瓦斯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研究
綜掘面的推進速度對瓦斯涌出影響明顯,當其不均勻推進時,瓦斯涌出有變化,具體表現為:停機時降低,割煤時升高。在停止割煤期間(即落煤和運煤),瓦斯涌出同樣也會發生,主要表現為初期迅速降低,如間隔割煤,割一段停一段,瓦斯涌出相應減小,如圖2,從9點到10點的1個小時掘進機一直運行,瓦斯濃度高達0.5%,從下午15點20分到16點00分割煤速度加快時,峰值可達0.72%,而支護、移溜子期間瓦斯濃度較小,峰值僅在0.15%左右。因此連續快速割煤速度快,瓦斯涌出量大,對瓦斯防治有一定的不利影響,間歇割煤和落煤運煤等其它工序期間瓦斯涌出量小,涌出均勻(如圖3),但對礦壓管理而言,是有利的,因此在兩者之間應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圖3也反映了檢修及支護到截齒割煤開始等工序變化的10min內瓦斯濃度變化曲線。前者瓦斯濃度一般介于0.1%~0.2%,后者短短的3min瓦斯濃度就增加到近0.7%,猛增了4~6倍。
實測結果還表明,割煤期間與支護、檢修期間瓦斯涌出的變化特點明顯不同,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結語
獲得綜掘面瓦斯涌出的一些規律,總結為分區特征:從端頭往外可分三個區,即: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并量化了各分區范圍;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參考文獻
[1]曹垚林.綜掘工作面瓦斯預測技術在平頂山礦區的應用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3.
[2]王志權.基于煤巷掘進面瓦斯涌出指標實時突出預測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endprint
摘 要:高瓦斯是影響煤層巷道安全快速掘進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煤巷掘進面的瓦斯涌出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能為瓦斯防治提供針對性辦法,還分析了瓦斯涌出與綜掘速度及其工藝(停開機)的關系,研究結果為保障高瓦斯工作面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綜掘面;瓦斯涌出規律;瓦斯涌出特征
中圖分類號:TD71 文獻標識碼:B
1 概述
本文針對某礦150602機巷掘進工作面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其瓦斯涌出規律,分析了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有效的保障了安全高效快速掘進。
2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規律研究
2.1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分布規律
風流紊亂后多向、不穩定及瓦斯涌出不均勻是由于風筒出風后,折返后的風流受距離、設備、人員及漏風等影響。針對綜掘面瓦斯分布規律查閱相關文獻并進行了大量實測研究,利用井下瓦斯監測系統對瓦斯涌出量進行定點與不定點、多探頭連續監測,將測定結果繪制瓦斯濃度曲線圖,盡管根據地質條件的差異及測量誤差,每次結果有差異,總體趨勢是近似一致的。下圖1是某礦150602機巷掘進頭20m范圍內的一次濃度曲線測定結果。考慮礦區煤層瓦斯濃度大,采用雙風筒布置。受風流、瓦斯涌出影響,從端頭到外可分三區,分別為: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
第一區是瓦斯重要來源,當風筒與掘進迎頭距離在3m內時,風速大,風量集中,瓦斯稀釋很快,大于3m,局部瓦斯會積聚;
第二區是瓦斯第二來源,此區距風筒出風口8m,在此范圍內,風流由于折返、綜機設備及人員作業影響,風流不穩定,瓦斯由于大量的新煤壁的暴漏而釋放很快;
第三區是瓦斯量最大區域,8m以后,瓦斯擴散均勻,基本穩定,從圖1可知,瓦斯濃度曲線分布均勻,由于這一區匯集了整個掘進面的瓦斯,瓦斯量最大的。
2.2 綜掘工作面風流流動狀態
綜掘面的風流除上述三區之外,還夾帶有次生的旋渦流,特別是在折返及不穩定區(前8m范圍內),風流很不穩定。文獻及現場經驗表明,在風筒另一側巷道煤幫與端頭0.5m2區域范圍內存有一個三角區域瓦斯積聚較多,通常又稱為上隅角,大量實測表明,風筒出口與掘進面小于3m時,上隅角區域的最小風速為0.2m/s,瓦斯不會積存,如圖1,當大于3m時,無風區出現可能性增大,故設計時考慮雙風筒通風,增加通風量,驅散瓦斯積聚區。
3 瓦斯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研究
綜掘面的推進速度對瓦斯涌出影響明顯,當其不均勻推進時,瓦斯涌出有變化,具體表現為:停機時降低,割煤時升高。在停止割煤期間(即落煤和運煤),瓦斯涌出同樣也會發生,主要表現為初期迅速降低,如間隔割煤,割一段停一段,瓦斯涌出相應減小,如圖2,從9點到10點的1個小時掘進機一直運行,瓦斯濃度高達0.5%,從下午15點20分到16點00分割煤速度加快時,峰值可達0.72%,而支護、移溜子期間瓦斯濃度較小,峰值僅在0.15%左右。因此連續快速割煤速度快,瓦斯涌出量大,對瓦斯防治有一定的不利影響,間歇割煤和落煤運煤等其它工序期間瓦斯涌出量小,涌出均勻(如圖3),但對礦壓管理而言,是有利的,因此在兩者之間應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圖3也反映了檢修及支護到截齒割煤開始等工序變化的10min內瓦斯濃度變化曲線。前者瓦斯濃度一般介于0.1%~0.2%,后者短短的3min瓦斯濃度就增加到近0.7%,猛增了4~6倍。
實測結果還表明,割煤期間與支護、檢修期間瓦斯涌出的變化特點明顯不同,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結語
獲得綜掘面瓦斯涌出的一些規律,總結為分區特征:從端頭往外可分三個區,即: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并量化了各分區范圍;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參考文獻
[1]曹垚林.綜掘工作面瓦斯預測技術在平頂山礦區的應用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3.
[2]王志權.基于煤巷掘進面瓦斯涌出指標實時突出預測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endprint
摘 要:高瓦斯是影響煤層巷道安全快速掘進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煤巷掘進面的瓦斯涌出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能為瓦斯防治提供針對性辦法,還分析了瓦斯涌出與綜掘速度及其工藝(停開機)的關系,研究結果為保障高瓦斯工作面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綜掘面;瓦斯涌出規律;瓦斯涌出特征
中圖分類號:TD71 文獻標識碼:B
1 概述
本文針對某礦150602機巷掘進工作面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其瓦斯涌出規律,分析了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有效的保障了安全高效快速掘進。
2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規律研究
2.1 綜掘工作面瓦斯涌出分布規律
風流紊亂后多向、不穩定及瓦斯涌出不均勻是由于風筒出風后,折返后的風流受距離、設備、人員及漏風等影響。針對綜掘面瓦斯分布規律查閱相關文獻并進行了大量實測研究,利用井下瓦斯監測系統對瓦斯涌出量進行定點與不定點、多探頭連續監測,將測定結果繪制瓦斯濃度曲線圖,盡管根據地質條件的差異及測量誤差,每次結果有差異,總體趨勢是近似一致的。下圖1是某礦150602機巷掘進頭20m范圍內的一次濃度曲線測定結果。考慮礦區煤層瓦斯濃度大,采用雙風筒布置。受風流、瓦斯涌出影響,從端頭到外可分三區,分別為: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
第一區是瓦斯重要來源,當風筒與掘進迎頭距離在3m內時,風速大,風量集中,瓦斯稀釋很快,大于3m,局部瓦斯會積聚;
第二區是瓦斯第二來源,此區距風筒出風口8m,在此范圍內,風流由于折返、綜機設備及人員作業影響,風流不穩定,瓦斯由于大量的新煤壁的暴漏而釋放很快;
第三區是瓦斯量最大區域,8m以后,瓦斯擴散均勻,基本穩定,從圖1可知,瓦斯濃度曲線分布均勻,由于這一區匯集了整個掘進面的瓦斯,瓦斯量最大的。
2.2 綜掘工作面風流流動狀態
綜掘面的風流除上述三區之外,還夾帶有次生的旋渦流,特別是在折返及不穩定區(前8m范圍內),風流很不穩定。文獻及現場經驗表明,在風筒另一側巷道煤幫與端頭0.5m2區域范圍內存有一個三角區域瓦斯積聚較多,通常又稱為上隅角,大量實測表明,風筒出口與掘進面小于3m時,上隅角區域的最小風速為0.2m/s,瓦斯不會積存,如圖1,當大于3m時,無風區出現可能性增大,故設計時考慮雙風筒通風,增加通風量,驅散瓦斯積聚區。
3 瓦斯涌出量與綜掘工藝的關系研究
綜掘面的推進速度對瓦斯涌出影響明顯,當其不均勻推進時,瓦斯涌出有變化,具體表現為:停機時降低,割煤時升高。在停止割煤期間(即落煤和運煤),瓦斯涌出同樣也會發生,主要表現為初期迅速降低,如間隔割煤,割一段停一段,瓦斯涌出相應減小,如圖2,從9點到10點的1個小時掘進機一直運行,瓦斯濃度高達0.5%,從下午15點20分到16點00分割煤速度加快時,峰值可達0.72%,而支護、移溜子期間瓦斯濃度較小,峰值僅在0.15%左右。因此連續快速割煤速度快,瓦斯涌出量大,對瓦斯防治有一定的不利影響,間歇割煤和落煤運煤等其它工序期間瓦斯涌出量小,涌出均勻(如圖3),但對礦壓管理而言,是有利的,因此在兩者之間應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圖3也反映了檢修及支護到截齒割煤開始等工序變化的10min內瓦斯濃度變化曲線。前者瓦斯濃度一般介于0.1%~0.2%,后者短短的3min瓦斯濃度就增加到近0.7%,猛增了4~6倍。
實測結果還表明,割煤期間與支護、檢修期間瓦斯涌出的變化特點明顯不同,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結語
獲得綜掘面瓦斯涌出的一些規律,總結為分區特征:從端頭往外可分三個區,即:折返區,不穩定區、穩定區,并量化了各分區范圍;與綜采工作面相比,綜掘面瓦斯涌出隨割煤工藝變化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但波動范圍、速度更明顯,更靈敏,割煤時瓦斯涌出波動很大,非常明顯的不規律性;而后者瓦斯涌出量的變化不明顯,起伏幅度也較小。
參考文獻
[1]曹垚林.綜掘工作面瓦斯預測技術在平頂山礦區的應用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3.
[2]王志權.基于煤巷掘進面瓦斯涌出指標實時突出預測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endprint